心室肌細胞每次興奮時有那些變化?有何特點

2021-03-03 20:49:23 字數 5829 閱讀 4830

1樓:hi漫海

心室肌細胞的動作電們分有效不應期、相對不應期、超常期.且會自動去極化,有一個特殊的平臺期,是心室肌細胞的興奮性的標誌.有期前收縮和代償間歇的生理現象.

骨骼肌細胞的動作電位分期基本與心肌細胞相同,但是其一個週期的時間較心肌細胞短,由交感神經支配運動.

心室肌細胞每次興奮時有那些變化?有何特點?

2樓:花箋草字

細胞興奮會產生動作電位或區域性電位,心室肌與其他細胞不同主要是有平臺期,有超射,因此動作電位時間較長,不知你問的是這個麼?

心室肌細胞在一次興奮過程發生了哪些變化 簡述其特點及其生理意義

3樓:匿名使用者

心肌細胞在受到刺激而發生興奮的過程中,其興奮性會發生週期性變化,即經過有效不應期、相對不應期和超常期,而後恢復到正常。①有效不應期。從動作電位0期去極化開始到3期復極化至-60mv這段時期內,給予任何刺激心肌細胞均不能產生動作電位,稱為有效不應期。

它包括絕對不應期和區域性反應期兩部分。絕對不應期是指從0期去極開始到3期復極化至-55mv這段時期,無論用多強的刺激,心肌均不產生反應,此期。心肌的興奮性已降低到零。

區域性反應期是指從復極化的 -55~-60mv這段時期,因na+通道剛開始復活,如給子較強的刺激,可產生區域性去極化,但仍不能產生擴布性興奮,此期,心肌興奮性稍有恢復。②相對不應期。從復極化-60~-80mv這段時期,若給予閾上刺激,可使膜產生動作電位,這一段時間稱為相對不應期。

此期,心肌的興奮性已逐漸恢復。但仍低於正常水平。③超常期。

在復極化完畢之前,即膜電位從-80mv恢復到-90mv這段時期。用閾下刺激即可產生動作電位,此時。膜電位接近閾電位。

故引起興奮所需的閾值較低,即興奮性高於正常,稱為超常期。復極化完畢。膜電位恢復到靜息水平。

興奮性也恢復到正常狀態。心肌興奮性週期性變化的特點是有效不應期特別長,相當於機械變化的整個收縮期和舒張早期。因而在心臟收縮期內,任何強度的刺激都不能使心肌產生擴布性興奮。

這就使心肌不會產生像骨骼肌那樣的完全強直收縮,只能做收縮和舒張交替進行的節律性活動,從而保證心臟的射血與充盈。實現心臟的泵血功能。

心肌興奮後興奮性有何變化?主要特點是什麼?有何生理意義?

4樓:匿名使用者

心肌細胞的興奮性和其他可興奮組織一樣,在其受到刺激而發生興奮的過程中,會發生週期性變化,但有其特點。

1)心肌細胞興奮性的週期性變化:心室肌細胞興奮後,其興奮性變化可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①相對不應期:從有效不應期完畢,膜電位-60毫伏到-80毫伏的期間,用閾上刺激才能產生動作電位(擴布性興奮)。

這一段時間稱為相對不應期。此期心肌興奮性逐漸恢復,但仍低於正常。

②有效不應期:從心肌細胞去極化開始到復極化3期膜內電位約-55毫伏的期間內,不論給予多麼強大的刺激,都不能使膜再次去極化或區域性去極化,這個時期稱為絕對不應期。在復極化從-55毫伏到達-60毫伏的這段時間內,心肌細胞興奮性開始恢復,對特別強大的刺激可產生區域性去極化(區域性興奮),但仍不能產生擴布性興奮,這段時間稱為區域性反應期。

絕對不應期和區域性反應期合稱為有效不應期,即由0期開始到復極化3期-60毫伏為止的這段不能產生動作電位的時期。

③超常期:在復極化完畢前,從膜內電位由約-80毫伏到-90毫伏這一時間內,膜電位的水平較接近閾電位,引起興奮所需的刺激較小,即興奮性較高,因此將這段時期稱為超常期。最後,膜復極化完畢到達靜息電位(或舒張電位)時,興奮性恢復正常。

每次興奮後興奮性發生週期性變化的現象是所有神經和肌肉組織的共性,但心肌興奮後的有效不應期特別長,一直延長到心肌機械收縮的舒張開始以後。也就是說,在整個心臟收縮期內,任何強度的刺激都不能使心肌產生擴布性興奮。心肌的這一特性具有重要意義,它使心肌不能產生象骨骼肌那樣的強直收縮,始終保持著收縮與舒張交替的節律性活動,這樣心臟的充盈和射血才可能進行。

2)期前收縮和代償間歇:在心室肌正常節律性活動的過程中,如果在有效不應期之後到下一次竇房結興奮傳來之前,受到人工刺激或異位起搏點傳來的刺激,可引起心室肌提前產生一次興奮和收縮,稱為期前興奮和期前收縮(亦稱額外收縮或早搏)。在期前收縮之後出現一個較長的心室舒張期,稱為代償間歇。

這是因為期前興奮也有自己的有效不應期。當下一次竇房結的興奮傳到心室肌時,正好落在期前興奮的有效不應期中,因而未能引起心室興奮,必須等到再一次竇房結的興奮傳來才發生反應,所以構成代償間歇。心肌興奮後興奮性變化的對心泵功能意義,般指節律性興奮的起點,是決定其他部分節律性活動的部位,可以說是「自動中樞」。

例如哺乳類的心臟,在上腔靜脈與右心房交界處的竇房結是第一級的起搏器,房室交界處的房室結是第二級起搏點。兩棲類、軟骨魚類,第一級起搏點在靜脈竇,第二級在房室交界,而第**在動脈球,這些起搏點部位是肌肉性組織,在適當條件下記錄的細胞內電位,有在動作電位之前的緩慢的去極化電位(起搏器電位)。由此,這類動物的心臟跳動是肌原性的。

軟體動物的心臟也是肌原性的,其起搏點分散在心臟的相當廣泛的區域。與此相對應,三刺鱟或蝦的心臟,是由其正中走行的神經索的神經細胞決定心跳節律,這是神經原性心臟。哺乳類的小腸,在腸壁中的肌間神經叢,可認為是蠕動的起搏點。

另外,呼吸中樞等具有節律性活動的自動中樞,其神經細胞本身可認為是對被支配器官活動(呼吸運動等)的起搏器。

5樓:匿名使用者

答:a、心肌興奮後,它的興奮性會出現一系列的變化,1、出現對任何強度的刺激不發生反應的時期,稱絕對不應期。2、隨後心肌興奮性有所恢復,但必須用閾值以上刺激才能發生的反應,此期叫相對不應期。

3、再經過一短暫的興奮性高於正常水平的時期,即低於閾值的刺激也會產生興奮的時期,稱超常期,而後恢復正常。

b、心肌主要特點是:絕對不應期長,約為0.2-0.3秒,幾乎是與心肌的整個收縮期的時間相同。

c、有何生理意義:心肌只有在開始舒張時才有可能接受新的刺激,它決不會象骨骼肌那樣,受到快速的連續刺激時就產生強直收縮,而總是有舒有縮,交替進行,保證血液迴圈的正常進行。

心肌興奮後興奮性有何變化?主要特點是什麼?有何生理意義?

6樓:手機使用者

心肌細胞的興奮性和其他可興奮組織一樣,在其受到刺激而發生興奮的過程中,會發生週期性變化,但有其特點。

1)心肌細胞興奮性的週期性變化:心室肌細胞興奮後,其興奮性變化可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①相對不應期:從有效不應期完畢,膜電位-60毫伏到-80毫伏的期間,用閾上刺激才能產生動作電位(擴布性興奮)。

這一段時間稱為相對不應期。此期心肌興奮性逐漸恢復,但仍低於正常。

②有效不應期:從心肌細胞去極化開始到復極化3期膜內電位約-55毫伏的期間內,不論給予多麼強大的刺激,都不能使膜再次去極化或區域性去極化,這個時期稱為絕對不應期。在復極化從-55毫伏到達-60毫伏的這段時間內,心肌細胞興奮性開始恢復,對特別強大的刺激可產生區域性去極化(區域性興奮),但仍不能產生擴布性興奮,這段時間稱為區域性反應期。

絕對不應期和區域性反應期合稱為有效不應期,即由0期開始到復極化3期-60毫伏為止的這段不能產生動作電位的時期。

③超常期:在復極化完畢前,從膜內電位由約-80毫伏到-90毫伏這一時間內,膜電位的水平較接近閾電位,引起興奮所需的刺激較小,即興奮性較高,因此將這段時期稱為超常期。最後,膜復極化完畢到達靜息電位(或舒張電位)時,興奮性恢復正常。

每次興奮後興奮性發生週期性變化的現象是所有神經和肌肉組織的共性,但心肌興奮後的有效不應期特別長,一直延長到心肌機械收縮的舒張開始以後。也就是說,在整個心臟收縮期內,任何強度的刺激都不能使心肌產生擴布性興奮。心肌的這一特性具有重要意義,它使心肌不能產生象骨骼肌那樣的強直收縮,始終保持著收縮與舒張交替的節律性活動,這樣心臟的充盈和射血才可能進行。

2)期前收縮和代償間歇:在心室肌正常節律性活動的過程中,如果在有效不應期之後到下一次竇房結興奮傳來之前,受到人工刺激或異位起搏點傳來的刺激,可引起心室肌提前產生一次興奮和收縮,稱為期前興奮和期前收縮(亦稱額外收縮或早搏)。在期前收縮之後出現一個較長的心室舒張期,稱為代償間歇。

這是因為期前興奮也有自己的有效不應期。當下一次竇房結的興奮傳到心室肌時,正好落在期前興奮的有效不應期中,因而未能引起心室興奮,必須等到再一次竇房結的興奮傳來才發生反應,所以構成代償間歇。心肌興奮後興奮性變化的對心泵功能意義,般指節律性興奮的起點,是決定其他部分節律性活動的部位,可以說是「自動中樞」。

例如哺乳類的心臟,在上腔靜脈與右心房交界處的竇房結是第一級的起搏器,房室交界處的房室結是第二級起搏點。兩棲類、軟骨魚類,第一級起搏點在靜脈竇,第二級在房室交界,而第**在動脈球,這些起搏點部位是肌肉性組織,在適當條件下記錄的細胞內電位,有在動作電位之前的緩慢的去極化電位(起搏器電位)。由此,這類動物的心臟跳動是肌原性的。

軟體動物的心臟也是肌原性的,其起搏點分散在心臟的相當廣泛的區域。與此相對應,三刺鱟或蝦的心臟,是由其正中走行的神經索的神經細胞決定心跳節律,這是神經原性心臟。哺乳類的小腸,在腸壁中的肌間神經叢,可認為是蠕動的起搏點。

另外,呼吸中樞等具有節律性活動的自動中樞,其神經細胞本身可認為是對被支配器官活動(呼吸運動等)的起搏器。

心肌細胞一次興奮時興奮性有何變化

7樓:法院的廣告

心肌細胞的興奮性和其他可興奮組織一樣,在其受到刺激而發生興奮的過程中,會發生週期性變化,但有其特點。

1)心肌細胞興奮性的週期性變化:心室肌細胞興奮後,其興奮性變化可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①相對不應期:從有效不應期完畢,膜電位-60毫伏到-80毫伏的期間,用閾上刺激才能產生動作電位(擴布性興奮)。

這一段時間稱為相對不應期。此期心肌興奮性逐漸恢復,但仍低於正常。

②有效不應期:從心肌細胞去極化開始到復極化3期膜內電位約-55毫伏的期間內,不論給予多麼強大的刺激,都不能使膜再次去極化或區域性去極化,這個時期稱為絕對不應期。在復極化從-55毫伏到達-60毫伏的這段時間內,心肌細胞興奮性開始恢復,對特別強大的刺激可產生區域性去極化(區域性興奮),但仍不能產生擴布性興奮,這段時間稱為區域性反應期。

絕對不應期和區域性反應期合稱為有效不應期,即由0期開始到復極化3期-60毫伏為止的這段不能產生動作電位的時期。

③超常期:在復極化完畢前,從膜內電位由約-80毫伏到-90毫伏這一時間內,膜電位的水平較接近閾電位,引起興奮所需的刺激較小,即興奮性較高,因此將這段時期稱為超常期。最後,膜復極化完畢到達靜息電位(或舒張電位)時,興奮性恢復正常。

每次興奮後興奮性發生週期性變化的現象是所有神經和肌肉組織的共性,但心肌興奮後的有效不應期特別長,一直延長到心肌機械收縮的舒張開始以後。也就是說,在整個心臟收縮期內,任何強度的刺激都不能使心肌產生擴布性興奮。心肌的這一特性具有重要意義,它使心肌不能產生象骨骼肌那樣的強直收縮,始終保持著收縮與舒張交替的節律性活動,這樣心臟的充盈和射血才可能進行。

2)期前收縮和代償間歇:在心室肌正常節律性活動的過程中,如果在有效不應期之後到下一次竇房結興奮傳來之前,受到人工刺激或異位起搏點傳來的刺激,可引起心室肌提前產生一次興奮和收縮,稱為期前興奮和期前收縮(亦稱額外收縮或早搏)。在期前收縮之後出現一個較長的心室舒張期,稱為代償間歇。

這是因為期前興奮也有自己的有效不應期。當下一次竇房結的興奮傳到心室肌時,正好落在期前興奮的有效不應期中,因而未能引起心室興奮,必須等到再一次竇房結的興奮傳來才發生反應,所以構成代償間歇。心肌興奮後興奮性變化的對心泵功能意義,般指節律性興奮的起點,是決定其他部分節律性活動的部位,可以說是「自動中樞」。

例如哺乳類的心臟,在上腔靜脈與右心房交界處的竇房結是第一級的起搏器,房室交界處的房室結是第二級起搏點。兩棲類、軟骨魚類,第一級起搏點在靜脈竇,第二級在房室交界,而第**在動脈球,這些起搏點部位是肌肉性組織,在適當條件下記錄的細胞內電位,有在動作電位之前的緩慢的去極化電位(起搏器電位)。由此,這類動物的心臟跳動是肌原性的。

軟體動物的心臟也是肌原性的,其起搏點分散在心臟的相當廣泛的區域。與此相對應,三刺鱟或蝦的心臟,是由其正中走行的神經索的神經細胞決定心跳節律,這是神經原性心臟。哺乳類的小腸,在腸壁中的肌間神經叢,可認為是蠕動的起搏點。

另外,呼吸中樞等具有節律性活動的自動中樞,其神經細胞本身可認為是對被支配器官活動(呼吸運動等)的起搏器。

心室肌細胞一次興奮後,其興奮的變化和機制

影響變化的機制 1靜息電位與閾電位之間的差值 2離子通道的狀態興奮地週期性變化 1有效不應期 2相對不應期 3超常期 4興奮地週期性變化與心肌收縮活動的關係 1不產生強直收縮 2期前收縮與代償間歇 0期去極化,鈉內流造成 1期復極化初期,鉀外流引起 2期平臺期,鈉鈣內流和鉀外流造成 3期復極化末期,...

心室肌細胞一次興奮過程中,其興奮性發生週期的變化可依次分為

答案 有效不應期,相對不應期,超常期 望採納 可分為去極化過程和復極化過程去極化分為0期 1期 2期 3期 4期。復極化過程分為1期 快速復極化初期 2期 平臺期 和3期 快速復極末期 心室肌細胞在一次興奮過程發生了哪些變化 簡述其特點及其生理意義 心肌細胞在受到刺激而發生興奮的過程中,其興奮性會發...

肌細胞和脂肪細胞是不是同一種細胞,為什

這是由於基因的選擇性表達導致細胞朝不同的方向分化的結果,形成不同的細胞具有不同的功能。人體脂肪是不是主要存在於脂肪細胞中?佔得比例是多少?皮脂就是貯存於皮下的脂肪 組織,人體的脂肪大約有2 3貯存在皮下組織。皮下脂肪主要分為兩種脂肪細胞,白色脂肪細胞 單泡脂肪細胞 和棕色脂肪細胞 多泡脂肪細胞 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