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十五從軍徵 (漢局拍源)《樂府詩集》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十五歲就應徵去參軍,八十歲才退伍回到故鄉家中。 路上碰到乙個桐態鄉下的鄰居,問:「我家裡還有什麼人?
你家那個地方現在已是松樹柏樹林中的一片墳墓。」 走到家門前看見野兔從狗洞裡出進,野雞在屋脊上飛來飛去。 院子裡長著野生的穀子,野生的葵菜環繞著井臺。
用搗掉殼的野谷來做飯,摘下葵葉煮湯算是菜。 湯和飯一會兒都做好了賀喊,卻不知贈送給誰吃。 走出大門向著東方張望,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上。
十五從軍徵以什麼為主
2樓:白露飲塵霜
問題一:十五從軍徵古詩以什麼為主,用了什麼描寫和什麼 古詩以( 敘述)為主,用(語言 )描寫和(動作 )描寫刻畫人物;渴示(從軍人的痛苦心情 ),抒發了(民不聊生,軍役之苦 )
詩中極言從軍之久的句子是(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
主人公年邁力衰歸來,看到家鄉是什麼樣子的: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
問題二:十五從軍徵主要寫了什麼? 這是一首敘事詩,描繪了乙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返鄉途中與到家之後的情景,抒發了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全詩突出寫了「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的老士兵的形象,也著力刻劃了「家」的形象,同時只寫了一筆的「鄉里人」的形象也很鮮明。飽經風霜、蒼老惶切的老人,無須顧忌、直言不諱的鄉親,衰草古柏荒墳的家園,共同構成了一幅真實動人的具有社會意義的主題的畫面,典型地反映了漢代社會現實的乙個側面。
它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問題三:十五從軍徵表達了什麼樣的主題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問題四:《十五從軍徵》全詩表達了乙個怎樣的主題 《十五從軍徵》出自《樂府詩集・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1] 描繪了乙個在外征戰的老兵返鄉途中與到家之後的種種場景。
這首樂府詩不僅抒發了這一老兵「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情感,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具有一定的史詩意義。
該詩通過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給勞動人民造成的苦難,表達了詩人對封建兵役制度給勞動人民造成的苦難的怨恨與同情的思想感情。
改寫《十五從軍徵》改寫《十五從軍徵》
十五從軍徵 80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額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唐 賀知章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烹谷持作飯,採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 那年我去的時候,我十五歲,青...
作文改寫《十五從軍徵》作文改寫《十五從軍徵》600字
十五從軍徵 改寫 十五歲那年,離開了家鄉,離開了親人,走向那無情的戰場.躺在軍營的帳篷中,每當月圓時,明朗的月光照進窗來,撒在我的心裡,我便會想起我親愛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眼淚頓時溢位我的雙眼,我多麼想回到家中啊 沙場,是個冷酷無情的地方,死神無時不刻在等候著我.多少次看著並肩的戰友倒在血泊中 多少次...
十五從軍徵 曹丕原文 翻譯,十五從軍徵描寫了什麼情景,通過主人翁的遭遇,揭露了什麼
但明豔 十五從軍徵 是漢樂府民歌裡的一首,怎麼會歸到曹丕名下了呢?原文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 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翻譯 十五歲就應徵去參軍,八十歲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