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曲終_人何方
及之而後知」是一句出自《荀子》的古文,意思是「等到事情發生後才知道」。這句話告訴我們,有些事情必須親身經歷或實踐之後才能真正理解和領悟,光靠聽別人說或是想象是無法完全明白的。只有在實踐中去摸索和探索,才能真正地獲得經驗和智慧。
這句話也可以引申為一種對於人生和事業的態度。有時候,我們可能會被想象和幻想所迷惑,或者是聽信別人的話而誤入歧途。然而,只有親身經歷和實踐才能真正瞭解事物的本質和真相,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做出正確的選擇。
因此,這句話提醒我們,在人生和事業的道路上,需要勇於嘗試和實踐,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才能在自己的成長和發展中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2樓:射手
及之而後知」是出自《論語·為政篇》的原文,指的是在事情發生之後才知道如何應對。這句話告訴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不要只是盲目地去做,而是應該預見到可能出現的情況,並提前做好準備,以免事後懊悔。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這句話也可以解釋為「事前預防勝於事後**」,即強調預防措施的重要性。
及之而後知文言文翻譯
3樓:四季教育
原文
及之而後知,履之而後艱,烏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嶽圖,以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談滄溟之廣以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選自魏源《默觚·學篇二》)
譯文
接觸了實際然後才知道真相,實地做了然後才知道困難,哪有不實踐就能夠知道的呢?翻閱五嶽的地圖,以為了解山了,實際不如打柴的人上山走一步;談論大海的廣闊,以為懂得海了,實際不如做海上的商巨集彎人在海上望一眼;通曉各種佳餚的`菜譜,以為知道美味了,實際鬧配不如廚師嘗一口。
註釋
及:接觸。履液絕指:實地。
艱:艱難。烏有:哪有。
披:翻閱。五嶽(five famous mountains),又作五嶽,是五大名山的總稱。
在我國一般指北嶽恆山(位於山西)、西嶽華山(位於陝西)、中嶽嵩山(位於河南)、東嶽泰山(位於山東)和南嶽衡山(位於湖南)。
一足:走一步。
滄溟:滄海。
估客:此指來往於海上的商人。
疏八珍之譜:通曉各種佳餚的菜譜。
庖丁:廚師。
一啜(chuò):嘗一口。
求《及之而後知》的原文以及譯文。
4樓:執著
解釋1.烏:哪,怎麼會 2.
披:開啟,翻開 五嶽: 中國的五大名山,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 北嶽恆山和中嶽嵩山 翻譯:
1.走過了才知道(路途)的艱辛 2.熟悉美食的食譜,就以為知道了味道,(其實)還不如廚師( 親自)去嘗一下。
中心意思:做事一定要親自去實踐,才能下結論,才算真本事, 不去實踐就無法瞭解事情的真相。
及之而後知 這短文說明了什麼道理?
5樓:匿名使用者
做事一定要親自去實踐,才能下結論,才算真本事,不去實踐就無法瞭解事情的真相。
文言文戴高帽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文言文戴高帽告訴了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生活中,我們要學會不去聽那些阿諛奉承的虛假的話,要知道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1 人們大多喜歡聽順耳的話,不喜歡聽逆耳的話,所以能聞過則喜的人是值得稱頌的。2 愛聽好話,喜歡奉承是人們的通病。不要只聽那些虛偽對我們沒好處的話,要知道只有那些逆耳的良藥才是真正的忠言 這個故事說明當局者迷。後用...
《養竹記》告訴我們什麼,文言文《養竹記》的解釋
做人要像竹子一樣,正直,不虛有其表。借竹喻志 理 任何東西的又存在的目的,竹子也一樣 文言文 養竹記 的解釋 白居易原文 竹似賢,何哉?竹本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 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體道 君子見其心,則思應虛受者。竹節貞,貞以立志 君子見其節...
文言文《矛與盾》告訴我們什麼?說不好的不給分
一個人同時誇復耀自己所賣的制矛和盾,因自相牴觸bai而du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zhi說話 辦事要實事dao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可笑在於寧可相信自己量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固守教條,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 一個人同時誇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牴觸而不能自圓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