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疊紀海平面變化研究,二疊紀的演變

2025-05-10 06:40:13 字數 2054 閱讀 6845

二疊紀的演變

1樓:槑槑槑槑

古氣候、古構造和古地理 不管南部各大陸及印度半島在二疊紀時是否聯成統一大陸,早二疊世的氣溫被認為是相當低的,其後才逐漸改變。北半球廣泛發育的標示一種溫暖、乾旱的氣候,而南半球廣泛的含煤建造則標示一種溫溼的氣候。二疊紀是造山作用和火山活動廣泛分佈的時期,歸屬於海西(華力西)造山運動晚期。

北美阿巴拉契亞運動發生於二疊紀末,是二疊紀最強烈的褶皺運動。西部的科迪勒拉優地槽在連續的地殼運動中伴有強烈的火山活動。

歐洲的造山作用和火山活動有兩期。早期火山活動廣泛,晚期趨於沉寂。

烏拉爾地槽在晚二疊世褶皺隆起,自此歐洲與亞洲陸域融合為一體。中亞及中國北部、西南部地槽帶於二疊紀經歷了一段複雜的褶皺、變質和廣泛而強烈的火山活動,包括花崗岩侵入及中、酸性熔岩與凝灰岩的噴出。

中國西南陸棚範圍內出現大面積的高原玄武岩流及凝灰質沉積。日本亦大致有早、晚兩期造山作用。

二疊紀古地理乙個突出的特點是歐亞東西地槽帶即特提斯海域的存在。這一長期存在的海洋地帶分佈於現北緯30°~40°,西自地中海西部向東達印度尼西亞。南面一支沿澳大利亞西海岸延伸到南緯30°;東北面一支與覆蓋中國的陸表海相連,與構造複雜的日本地槽相通,向北與烏拉爾地槽相通。

特提斯海域環境複雜,包括淺水和深水區,活動區和相對穩定的地區。

二疊紀末大面積的海退,使世界上大部分地區早二疊世及晚二疊世早期海域退縮殆盡。但中國華南、巴基斯坦和伊朗一帶二疊、三疊紀間始終保持海域環境。

二疊紀的介紹

2樓:網友

二疊紀(permian period)是古生代1的最後乙個紀,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疊紀開始於距今約億年,延至億年,共經歷了4500萬年。二疊紀的地殼運動2比較活躍,古板塊間的相對運動加劇,世界範圍內的許多地槽封閉並陸續地形成褶皺山系,古板塊間逐漸拚接形成聯合古大陸(泛大陸)。

陸地面積的進一步擴大,海洋範圍的縮小,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促進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預示著生物發展史上乙個新時期的到來。早期的植物以真蕨、種子蕨為主。晚期有較大變化,鱗木類、蘆木類、種子蕨、柯達樹等趨於衰微、滅絕,代之以較耐旱的裸子植物,松柏類大為增加,蘇鐵類開始發展。

腕足類繼續繁盛,長身貝類佔優勢;軟體動物也是重要部分,菊石類有明顯分異;苔蘚蟲逐漸衰退;三葉蟲趨於滅絕;昆蟲開始迅速發展。爬行動物首次大量繁盛,杯龍目、盤龍目、獸孔目存在。二疊紀末發生了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90%至95%的海洋生物滅絕,其詳細原因目前尚不明確。

二疊紀晚期海盆演化

3樓:中地數媒

圖6-2 晚二疊世(—中三疊世?)恰爾隆海槽盆地中滑塌堆積塊體。

在中二疊世末期發生東吳運動之後,亮拍塔里木和西崑崙大部分地區多已上公升成拆臘陸,只有西崑崙恰爾隆及以北地區,出現了發育滑塌堆積的濁流盆地,但在前人成果中未見報道。盆地早期為粗陸源碎屑沉積,岩石組成為一套帶紫紅色的覆成分礫岩及砂、頁岩,中夾無煙煤透鏡體,併產植物碎片。中-上部為灰-深灰色砂、泥質沉積盆地,中期階段有含介殼灰巖,中產較多腹足和少量雙殼生物。

沉積厚度可達7956m。因灰巖中新發現有牙形石neogondolellachangxingsis和。

palaeofusulina及非。

有孔蟲等,時代歸屬晚二疊世可基本肯定。但與其他時代盆地演化不同的是,出現大量的大小不等的近源外來滑塌堆積塊體(圖6-2)。這些外來塊體多為生物灰巖,因中產大型長身貝(gingantoproductus)和大量珊瑚化石可確定為石炭系灰巖的外來塊體,灰巖塊體主要來自此時的塔里木新生古陸邊緣。

即認為晚二疊世的古地理環境是範圍比較侷限的陸內裂陷海槽,顯示出東吳運動的強烈特徵,是一地質事件盆地。這一研究在前人成果中屬於空白。由於實測剖面沒有控制敬御羨到沉積頂介面和古生物的貧乏,故無法肯定盆地的確切關閉時間。

基於西崑崙和塔里木地區至今未發現三疊紀地層,故推測海槽盆地在中三疊世之前已關閉。這與藏東北地區相類似。

從沉積建造、古生物特徵(中泥盆世珊瑚動物群disphyllum kweihsienense,hexagonar-ialongiseptata)和鉛鋅礦成礦期(泥盆紀)等因素分析,即新提出塔里木小陸塊仍屬於南方(泛揚子)型的組成部分,現今位置是被後期地質營力北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