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anm噠
嶺南,是我國南方五嶺以南地區的概稱,以五嶺為界與內陸相尺搭隔。五嶺由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五座山組成,大體分佈在廣西東部至廣東東部和湖南、江西四省邊界處。歷史上大致包括廣東(含海南、香港、澳門)、廣西和雲南省東部、福建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區。
嶺南是乙個歷史概念,各朝代的行政建制不同,嶺南建制的劃分和稱謂也有很大變化。現在提及到嶺南一詞,特指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三省二區,亦即是當今華南區域範圍。嶺南,位於中國最南部,北迴歸線橫穿嶺南中部。
嶺南的南部與北部溫差較大,冬天一般只有北部降雪,南部極少降雪。高溫多雨為主要氣候特徵。
嶺南文化是由本根文化(即語言認同文化)、百越文化(即固有的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即南遷的北方文化)、海外文化(即舶來的域外文化)四部分組成,其內涵豐富多彩。近代相繼出土大量的文物,實證了嶺鉛友南在槐困槐秦之前已經存在燦爛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高度文明,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2樓:橘子哈哈哈
農業技術也有兄李了很大改進,普遍實行了麥稻兼作,五嶺以南地區還種植了雙季稻。南方的手工業在繅絲、織布、制瓷、冶拍塵神鑄、襲虧造船、造紙、製鹽。
五嶺是什麼山脈?
3樓:乙隻廢喵
紅軍橫跨五嶺故事---長征初期,紅軍憑著本鋒橋滾能向他們陌生的五嶺前進。他們手上甚至沒有一張像樣的地圖。70年前紅軍曾穿越的五嶺,是一片破碎的山地,一般海拔高度在1000公尺以下,較高的達2000公尺。
作為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五嶺既是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也一直銀餘是湘贛兩省和「嶺南」兩廣行政區域劃分的依據。紅軍在五嶺裡左衝右突,迂迴轉戰兩個月。而紅軍選擇往五嶺進軍,很大程度還因為它遠離了各省軍閥的勢力中。
慘烈的湘江之戰後,紅軍不得不退入深山區,翻越老山界,進入湘西南。老山界——五嶺山脈之一的越城嶺,是紅軍出江西后第一座難行的高山,海拔1800公尺,前往華南第一高峰的五嶺主峰貓兒山必須通過它。這裡山勢陡峭,群峰林立,人煙稀少,是消緩瑤族聚集區,國民黨軍很難上來。
飢寒交加的紅軍,不得不爬這座大山,找到新的退卻路線。就這些。
長征的五嶺指哪五嶺
4樓:金牛咲
五嶺:指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橫亙在湖南、兩廣、江西之間。
1、越城嶺。
位於廣西區東北部桂林市-湖南省西南部的邵陽市的南部和永州市的西北部。
是雲貴高原的東南端,是五嶺山系的西北支,長200多千公尺。最高主峰貓兒山神貓頂海拔公尺,是華南最高峰;第二主峰真寶頂在資源、全州兩縣邊境,海拔公尺。聚居苗、瑤、侗、壯、漢族。
2、都龐嶺。
山脈為五嶺之一,處於湘桂交界處,跨廣西桂林市的灌陽縣、恭城縣和湖南永州市南部的道縣及江永縣。山嶺作東北-西南走向,長約75公里,寬約20公里。一般海拔1400公尺,主峰韭菜嶺位於灌陽和道縣邊境,高達2009公尺,為五嶺的第二高峰。
3、萌渚嶺。
萌渚嶺,又名渚嶺,屬於五嶺之一。主體從湖南省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境內,向南延伸入廣西賀州市的鐘山縣-賀縣(現名八步區)的北部, 呈東北-西南走向,長約130公里,寬約50公里。一般海拔1100-1200公尺,主峰山馬塘頂位於湘桂邊境的賀縣(現名八步區)北部,海拔1787公尺。
4、騎田嶺。
騎田嶺是中國南嶺山系裡的五個歷史名嶺五嶺裡最小的乙個。位於湖南省東南部郴州市的北湖區—宜章縣。為湘江支流耒水和珠江水系裡北江西源武水的分水嶺。
5、大庾嶺。
大庾嶺,即庾嶺要塞,屬於五嶺之一。其中的代表性段落即庾嶺(只是大庾嶺的一段),因嶺中多梅花,亦稱梅嶺,有梅嶺古道。介於江西贛州市的大余、信豐、崇義、全南和廣東韶關市的仁化、南雄等地之間。
主體在江西省大庾縣(後改稱大余縣)。
5樓:明史十二
五嶺由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五座山組成,故又稱「五嶺」。地處廣東、廣西、湖南、江西五省區交界處。是中國江南最大的橫向構造帶山脈,是長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嶺。
長期以來,是天然屏障,五嶺山脈阻礙了嶺南地區與中原的交通與經濟聯絡,使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遠不及中原地區,被北人稱為「蠻夷之地」。自唐朝宰相張九齡在大庾嶺開鑿了梅關古道以後,五嶺地區才得到逐步地開發。古代的統治者總是利用五嶺作為劃分行政區界的地物標誌,所以五嶺也是諸省區的邊緣。
五嶺山脈以南的地區稱作嶺南,主要是指廣東、廣西地區。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它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
五嶺逶迤騰細浪,是說長征的戰士們翻山越嶺,道路彎彎又曲曲,很不好走,戰士們不時都流著汗水,一陣一陣就像細小的浪一樣。烏蒙磅礴走泥丸 是說,烏雲濛濛,大雨磅礴,路又泥又滑,人在這樣的天氣下,這樣的路上行走,戰士們就像一個個泥丸在地上滾動一般。在長征時候得體會啊,很真切。道出了當年紅軍長征時期的艱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