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如來藏自性本自清淨,為何為起心動念而一念無明?

2025-05-06 12:05:05 字數 3161 閱讀 7352

1樓:雪淚孤城

關於這個問題,《楞嚴經》中有乙個比喻,乙個叫演若達多的人,以為自己的頭丟了,於是滿大街去找頭,但是他的頭實際上沒有丟,所以自然不存在找頭的問題。

佛法是不二法門,大光明藏中沒有善惡,是非,好壞的對立,一切萬法皆是圓融的。但之所以會有種種不同,是因為眾生的分別心。所以,我們能問出這樣的問題,就是因為我們的分別心,分別出「佛」和「眾生」這兩個對立的概念,但是其實眾生就是佛!

注意:不是眾生僅僅具有佛性,而是眾生本來就是佛)。一念迷悟而已!

換句話說,這個問題不能問,因為問題的前提就是錯誤的,因此也沒有答案,就像演若達多的頭並沒有丟,怎麼去找頭呢?

正因為如此,《楞嚴經》中才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大光明藏中一切智慧德能,天然本具,不從外有。真的成佛了,還是過同樣的生活,但是心境已然不同。 雖仍在娑婆世界,但是當下就在極樂淨土。

2樓:家心萬明

只因有妄想、分別與執著而不能顯現本具的自然智、無師智、根本智。

六祖惠能曰: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生滅。

妄念本無生處,一觀即空; 煩惱實無來由,一覺即消。啥意思?

3樓:潛川如斯

妄念本無生處,一觀即空。

煩惱實無來由,一覺即消。

觀是觀想,覺是覺知,都是修行的法門,這兩句偈語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無論自身的妄念還是煩惱,都可以通過觀想與覺知去消除它,這正是佛教「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的教義所在。

4樓:荒誕不經

大意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妄念、煩惱皆是自招,看透了、覺悟了,就沒什麼大不了的了。

5樓:望月

這類問題我們在明心見性之前,是不可能真正瞭解,想字面上瞭解一二可以參閱楞嚴等大經,此處妄念就是煩惱,兩句話是乙個意思,為什麼說妄念本無生處,因為無法找到妄念從何而來,往何處去,在楞嚴經中舉了很多例子,剖析事物的生滅來去,最終得出乙個結論,一切法本無生滅來去,我們覺得有生有滅,有來有去,是迷惑時產生的一種錯覺,覺悟後(明心見性)入無生法忍,一切法不生不滅、究竟堅固。

6樓:網友

可以這樣理解:一般人都認為念頭是自己,不論念頭是好的還是壞的,都對其具有強烈的執著,從而付諸行動,導致這樣那樣的煩惱。而文中認為瓦解這種錯誤認知的方法就是不要在唸頭剛剛生起時就立馬去跟隨,而是以一種觀者的心態去觀察和覺知這些念頭,這些念頭看似實有,其實一觀察、一覺知,當下就會消融掉,就像本來就沒有一樣。

7樓:琴晨曦

沒有。目的的想念和思念。是沒有。

結果的。一看就是假的。煩惱的心情。

呵。是沒有。原因的。

是一時的情緒變化。如果睡上一大覺。就什麼都沒有了。

也情緒也會變好的。

眾生具備圓滿的佛性為什麼還會迷惑,最初的一念無明

8樓:

正覺性海澄湛而圓滿,本來清淨,無有身心、世界的染著,圓滿而澄湛的覺性元本妙明,元本妙明的覺性朗然常照,即體即用,體用一如,無二無別,性即是覺,覺既是性,絕對峙,無能所,本覺的體性並非是所明的物件,因為妙明堅執要有所明,於是把本覺妙明的體性妄立為所明的物件,所明既然虛妄地確立了,你的能明之性也就虛妄地生起了,覺性與妙明本是一體,覺性就是妙明,妙明就是覺性,根本就沒有相同與不同的分別,只是因為照性至極,妄想心起,而熾然成了兩個不同的方面,有了能明與所明、能覺與所覺的不同,這就是最初之一念無明。

覺明互照的對待久了,就會發生「疲勞」的病態,而幻現出物質色相等塵境,形成混沌渾濁的狀態,由此而引生的塵勞煩惱,動起就成為世界永珍山河大地,靜態的就形成為虛空,虛空生於自性本覺之中,就象大海中乙個小氣泡的生起。有漏微塵數的國土,都是依虛空而生成,大海中的小氣泡是暫有的,瞬間既可破滅,同樣虛空也只是妙明正覺的自性真心所幻現,本來就沒有,更何況依虛空而有的情器世間。

9樓:網友

具備圓滿佛性不代表現前就成佛了,要成就圓滿菩提還需自己努力求證。

無明,是描述我們迷這個狀態的詞。不要坐實。隨著我們深入經藏,落實戒定慧的修證,轉迷為悟了,很多的疑惑自然引刃而解。南無阿彌佗佛!

10樓:有水酵素

因為要參與某些【覺醒】實驗才會自然進入這【無明】世界,

11樓:荷葉下的鯉魚

因為情障礙法性 業力障礙法性 我執障礙法性 慾望障礙法性。

12樓:望月

這個問題在佛法中屬於大問,我們凡夫是不可能明白的。

佛在楞嚴經裡講了,也講得很清楚,詳見: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本覺明妙,覺明為咎。

我們不能理解,是因為妄想放不下,佛性的理體如六祖雲:本來無一物。有妄想即惹塵埃。

一切問題皆是塵埃,皆基於眾生有妄想時才產生的,設無妄想,一切問題皆煙消雲散,一切法本來如是,還要找個一問一答,那不是多餘嗎?

講到底,眾生迷惑也是假的, 迷惑不是恆不變異之實體,僅僅是因「必明」一念產生的錯覺,哪一天您去掉「必明」一念,覓迷字了不可得。

13樓:一時佛住

所謂最初一念無明,實際上是本能,自然而然。對凡夫說是無明,對於覺者是從體起用,一念無明而又山河大地。不同的是,凡夫一念無明,便迷惑了,迷在能所裡,所以是無明。

一切眾生 無不具有覺性。靈明空寂,與佛無殊。但以無始劫來,妄執色身為我相

14樓:匿名使用者

一切眾生,無不具有覺性,靈明空寂,與佛無殊。 但以無始劫來,未曾了悟,妄執身為我相,故生愛惡等情。隨情造業,隨業受報。

生老病死,長劫輪迴。 然身中覺性,未曾生死,如夢被驅役,而身本安閒;如水作冰,而溼性不易。 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無生,何有依託?

靈靈不昧,了了常知,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然多生妄執,習以性成,喜怒哀樂,微細流注。真理雖然頓達,此情難以卒除。

須常覺察,損之又損,如風頓止,波浪漸停。豈可一生所修,便同諸佛力用? 但可以空寂為自體,勿認色身;以靈知為自心,勿認妄念。

妄念若起,都不隨之。即臨命終時,自然業不能系。雖有中陰,所向自由,天上人間,隨意寄託。

若愛惡之念已泯,即不受分段之身,自能易短為長,易粗為妙。若微細流注,一切寂滅,唯圓覺大智朗然獨存,即隨機應現千百億化身,度有緣眾生,名之為佛。 -圭峰宗密禪師。

15樓:匿名使用者

好象是楞嚴經,後面好象說什麼妄想,又說妄想在裡面搖滾。

何期自性是什麼?何期自性本自清靜,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什麼意思

自己的本性。出自 六祖壇經 行由 第八節。原文 遂啟祖言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效能生萬法。釋義 慧能。對五祖說 沒想到自己的本性原來清淨,沒想到自己的本性原來就不生也不滅,沒想到自己的本性本身就是圓滿的,沒想到自己的本性原就是堅定不移的,沒...

如來佛祖是道教神仙還是佛教神仙

您好,首先 如來佛祖 這個是一般人從 西遊記 等 所得知的,是對佛陀的錯誤稱呼。如來 和 佛 一樣都是佛陀的名號之一。如來佛祖 相當於把人叫成 這位是xx男士先生 一樣,意思重複了。我們這個世界所謂 如來佛祖 實際是指釋迦牟尼佛,也可以稱呼他為釋迦牟尼如來,他是我們娑婆世界現在這個時空裡對真理達到圓...

寺廟石雕如來佛像有哪些及區分,佛教寺院常見的石雕擺件有哪些

寺廟石雕如來佛佛像是掌握著絕對真理來到世上說法以普渡眾生的聖者。石雕如來佛的造像為右手上舉胸前,手指自然舒展,手心向外施無畏印,左手自然向下,指端下垂,手掌向外與願印。好不專業的問題,讓我做雕塑的怎麼回答 佛教寺院常見的石雕擺件有哪些 常見有石獅 石幢 石碑 石佛像等。刻尊勝佛母咒的經幢,還有施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