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傳說,關於「元宵節」的歷史傳說有哪些

2022-11-20 18:50:12 字數 3814 閱讀 3377

1樓:汽車資訊推送

元宵節我們這裡習俗是,這是這個年的最後一天,因此這天的晚飯很重,也是僅次於年夜飯的,大團圓必不可少。

晚上的煙花爆竹一定要放,稱之為送年。晚上宵夜才吃元宵,沒事的時候,看看元宵晚會。

過完這一天,則表示年已過完。正月十六則正式開始工作了,該找工作的找工作,該做生意的做生意。總之,一切照舊。

一般家庭蒸燈都是按一年12個月·蒸12個燈(式樣各異,有小孩的會做一二個帶把的面燈)·分別從一到十二做記號,上鍋蒸熟後,出鍋時按作記號可看到燈窩裡的水(蒸汽水),若記號為三的有水就證明今年春三月雨水多(此說法老輩人所傳。個人認為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元宵節我們這地方有一種傳統的習俗,就是凡家中老人去世不滿三年之期的,元宵節是不能蒸麵燈的。所以,有送燈習俗。就是說凡是村上人家不能蒸燈的,會收到四鄰八家送的元宵面燈。

面燈用火柴桿或竹棒裹上棉用油浸透,釘裡倒入食用油拫裹有浸油的柴杆或竹棒插入燈·內引燃,然後,供桌上·廚房·正堂·臥室……等,都放土燃亮的面燈,以祈在新的一年處處都明明亮亮·開開心心。

河北較為獨特的元宵節習俗有井陘的拉花,井陘拉花是一株古老藝術奇葩。贊皇縣元宵節習俗——「拉碌碡」,拉祿碡是一種表現勞動生活的舞蹈,主要活動在元宵節,它以打擊樂伴奏。有大鼓、大鑼、鐃、水鑔等。

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休咎,稱「結羊腸」。

元宵節的傳說(50字)

2樓:

傳說很久以前,這裡有許多凶猛的鳥獸,到處都有人和動物受到傷害,人們組織起來與之搏鬥。 一隻神鳥被困並降落在地面上迷路,但被不知名的獵人意外射殺。

皇帝知道後就非常生氣,並立即通過了法令,命令天兵在第一個月的第15天放火燒燬地球上的所有人類和動物財產。

皇帝的女兒很善良,不忍心看到人民的無辜苦難。 冒著生命危險,祕密到了地球,告訴人們這一訊息。 每個人都聽到了這個訊息。

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元宵節的傳說。

3樓:匿名使用者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類

元宵節的由來和傳說。 10

4樓:寄給的晚風

由來: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後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來。

南北朝時,元宵張燈漸成風氣。梁武帝篤信佛教,其宮中正月十五日大張燈火。

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為密切,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佈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並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傳說:據《僧史略》載,佛祖釋迦牟尼示現神變、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東土正月十五日,為紀念佛祖神變,此日需舉行燃燈法會。

東漢明帝時,摩騰竺法蘭東來傳教,漢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變之日燃燈,並親自到寺院張燈,以示禮佛。

自此以後,元宵燈便蔚然成風。」但是也有學者認為,此種觀點站不住腳,認為佛教只是在這一天利用人們的節慶氣氛來擴大自己的影響。

5樓:小入戲

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

傳說:元宵節是中國自古的傳統節日,元宵賞燈始於上古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

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晒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

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元宵節-放花燈

民間在除夕供奉老天爺時要設立"天地堂"。人們在院子裡扎一小棚,棚裡面小桌上立著"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擺著香爐、供品,還掛著一盞燈籠,燈籠代表姜太公的席位。據說姜太公當年封神時,別人都封了,就是忘記了封自己,自己沒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爺坐在一起。

燈籠與神有關,所以也賦予很多象徵意義。

古時候,人們為了驅逐黑暗的恐懼感,於是燈籠衍生為具有驅魔降福、祈許光明之意,在閩南語中"燈"與"丁"發音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有一種"光明燈",在歲末年初時,把燈籠放在寺廟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順利。

也有農家在田間立長竹竿掛上一盞燈 "照田蠶",觀察火色以**一年的水旱情況,以期豐年。

6樓:東莞時代美容化妝學校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古代稱為「上元」,其夜則稱「元夜」、「元夕」或「元宵」。我國古代的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係,每月十五日必逢滿月,叫做「望」。

滿月象徵著團圓美滿,在正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

元宵節的由來;

1、根據史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

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過元宵節的風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來。

2、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 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晒穀場跳舞。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7樓:

元宵節的由來:

元宵節起源於西漢時期,在剛開始其實是一個皇室的慶祝節日,並不是普通人民的節日,所以當時的元宵節是比較奢華的。後來的元宵節慢慢形成了幾大元素,通常過元宵節離不開燈籠和湯圓。年輕人會拿著元宵燈,燈籠上面一般繪有不同的動物形象,顏色很喜歡使用紅色,因為它意味著運氣。

在元宵節人民習慣吃湯圓,因為它形狀是圓的,意味著團團圓圓。

8樓:

元宵節由來:

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後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來。

南北朝時,元宵張燈漸成風氣。梁武帝篤信佛教,其宮中正月十五日大張燈火。

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為密切,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佈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並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傳說:據《僧史略》載,佛祖釋迦牟尼示現神變、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東土正月十五日,為紀念佛祖神變,此日需舉行燃燈法會。

東漢明帝時,摩騰竺法蘭東來傳教,漢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變之日燃燈,並親自到寺院張燈,以示禮佛。

自此以後,元宵燈便蔚然成風。」但是也有學者認為,此種觀點站不住腳,認為佛教只是在這一天利用人們的節慶氣氛來擴大自己的影響。

元宵的由來,元宵節的由來和傳說

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達數萬人,從第一天黃昏始至第二天天黑為止。傳說源於佛教說。這種說法主要是胡申生先生主編的 社會風俗三百題 中 佛教教義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無量壽經 有 無量火焰,照耀無極 說法。...

關於元宵節的詞語,關於元宵節的成語

福壽齊天,拖人下水,脫穎囊錐,天真無邪,萬載千秋,心蕩神怡,於家為國,金吾不禁,和和美美,闔家團圓,團團圓圓,闔家歡樂,闔家美滿,燈火通明,張燈結綵。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 夜 為 宵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 元宵節 根據道教 三元 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 上元節 元...

關於元宵節的成語,描寫元宵節的成語

熱火朝天 燈火輝煌 熙熙攘攘 攘攘熙熙 門庭若市 一 熱火朝天 r hu ch o ti n 解釋 形容群眾性的活動情緒熱烈,氣氛高漲,就象熾熱的火焰照天燃燒一樣。出自 馮德英 迎春花 第九章 但這幾天熱火朝天的參軍運動,也衝擊著他們的身心。二 燈火輝煌 d ng hu hu hu ng 解釋 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