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字的歷史,簡體字比繁體歷史久麼

2022-07-21 14:05:40 字數 5364 閱讀 2407

1樓:飛霧晴陽

目前使用簡體字的主要是中國和新加坡。

中國:2023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2023年,陸費逵又發表**《整理漢字的意見》,建議採用已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並把其它筆畫多的字也簡化。

2023年,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上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得到陸基、黎錦熙、楊樹達的聯署。這是歷史上有關簡體字的第一個具體方案,主張把過去只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作為正體字應用於一切正規的書面語。它提出的八種簡化漢字的方法,實際上也就是現行簡體字的產生依據,影響深遠。

2023年,胡懷琛出版《簡易字說》,收簡體字300多個。

2023年,**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劉復、李家瑞合編的《宋元以來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來簡體字的發展情況。

2023年,國民**教育部公佈出版國語籌備委員會編訂的《國音常用字彙》,收入不少簡體字,並指出:「現在應該把它(簡體字)推行,使書寫處於約易。」2023年,中國圖書館服務社出版杜定友的《簡字標準字表》,收簡體字353個。

徐則敏在《論語半月刊》發表《550俗字表》。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提出《蒐集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

2023年,錢玄同主持編成《簡體字譜》草稿,收簡體字2400多個。同年8月,國民黨**教育部採用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324個,雖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畢竟是歷史上由**公佈的第一個簡體字表。也就是在這一年,上海文化界組織「手頭字推行會」,發起推行「手頭字(即簡體字)」運動。

2023年10月,容庚的《簡體字典》出版,收字達4445,基本上本自草書。同年11月,陳光堯出版《常用簡字表》,收字3150個,約一半本自草書,一半來自俗體字。

2023年,北平研究所字型研究會發表《簡體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個。

抗日戰爭爆發,簡體字運動才被迫停頓,

簡體字在我黨統治區繼續發展。共產黨取得政權後,立即著手繼續推行簡化漢字。

2023年,**人民**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編制《常用簡體字登記表》。

2023年,在上表的基礎上,根據「述而不作」的原則,擬出《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555個。

2023年2月5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

2023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簡體字表》的基礎上,擬出《漢字簡化方案〔草案〕》,收字798個,簡化偏旁56個,並廢除400個異體字。

2023年2月2日,《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發表,把其中的261個字分3批在全國50多種報刊上試用。同年7月13日,***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同年10月,舉行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討論通過《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減少為515個,簡化偏旁減少為54個。

2023年1月28日,《漢字簡化方案》經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審訂,由***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31日在《人民**》正式公佈,在全國推行。以後這個方案根據使用情況而略有改變,2023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簡化字總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是132個可作偏旁用的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第三表是經過偏旁類推而成的1754個簡化字;共2238字(因「籤」、「須」兩字重見,實際為2236字),這就是今天中國大陸的用字標準。

新加坡:

新加坡2023年前:使用傳承漢字。2023年~2023年:

頒佈《簡體字表》,不同於中國大陸的《漢字簡化方案》。2023年後:全盤接受中國大陸制訂的簡化字,頒佈《簡體字總表》、《異體字表》和《新舊字形對照表》。

2樓:

2023年,大陸**正事出文規範。其實字型一直都在不斷變化,那些非要保護繁體字的,保護古文化或者歷史的態度和意識,無可厚非,但要恢復繁體字,則真是倒退,難不成咱們恢復成繩子打結,甲骨文,金文,篆書不成!!字本來就是一個符號,只不過越來越豐富而已,

3樓:快餐真人

簡化字以2023年公告,2023年修訂的《簡化字總表》為國家標準。

簡化字,又稱簡體字。一般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現代中文的法定標準寫法,是與繁體字(臺灣當局認為繁體字的稱謂有所謂矮化及貶低含義,加上自視正統的政治因素,島內部分人士稱為正體字)相對而言的。簡化字以2023年公告,2023年修訂的《簡化字總表》為國家標準。

此外,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等國亦在傳統繁體漢字的基礎上實行簡化字。簡化程度與中國內地基本一致,但不完全相同,例如新加坡簡化字的簡化力度更明顯。

簡體字比繁體歷史久麼

4樓:丨兩隻眼睛亅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其中,我國的漢字是世界上唯一至今仍在使用的古老文字,它至少有2023年以上的歷史。在這五千年漫長的發展史中,我國的漢字被不斷的簡化,出現了我們今天所使用的簡體字。

但是,並不是簡體字出現以後繁體字就消失了,繁體字今天依然存在,很多地方和領域仍在使用中。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論證繁簡字之間的關係。

一、簡體字與繁體字是一脈相承的

其實,簡體字與繁體字應該說是相對而言的,當一個漢字出現兩個以上的形體時,筆畫多的形體就稱為該字的繁體字,筆畫少的則是該字的簡體字。這要從我國的漢字起源說起,我國的漢字是由圖畫發展起來的象形文字,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的描繪存在著差異,描繪事物形象的精細和粗略就產生了簡體字與繁體字。在甲骨文中,一些字就已經同時存在了繁體和簡體的寫法,這些簡體和繁體在後來的使用過程中就慢慢的演變成了現在我們所見到的簡體字和繁體字。

所以說簡體字與繁體字是一脈相承的。

二、簡體字是繁體字演變的邏輯結果

漢字從甲骨文慢慢演變到楷書,總的趨勢就是從繁到簡。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草書和行書又是隸書的簡化。我們現在使用的簡體字又是楷書的簡化,還有不少簡化字源於草書的楷化。

例如「婁」這個字,它**於漢代的草書,我國曆代書法家筆下就有許多與「婁」相似的草書寫法,「婁」字楷化後的字形最早是見於宋代刊行的《古列女傳》一書中,後來該字被收入《國音常用字彙》裡。歷史上草書楷化的字還有:「時」、「東」、「樂」等。

三、簡體字是由繁體字簡化而來的

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簡體字的最終形成是緩慢的。是由最初的甲骨文先慢慢的簡化成草書和楷書,然後衍生出行書。到了近代,人們才開始一步步的對楷書和行書進行簡化。

2023年,陸費逵在**《整理漢字的意見》中,把一些筆畫多的字進行了簡化。到了2023年的10月,容庚出版了一部名叫《簡體字典》的字典,裡面收錄了多達4445個基本上源自草書的簡體字。同年的11月,陳光堯又出版了《常用簡字表》,該表收字3150個,這3000多個字約有一半本自草書,另一半來自俗體字。

到了2023年,文改委擬出了《漢字簡化方案〔草案〕》,裡邊收錄了56個簡化偏旁,並廢除了400個異體字。第二年文字改革委員會又和文化部一起公佈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廢除了1055個異體字,同年10月,國家舉行了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會議討論通過《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修正草案裡將原先的草案中收錄的簡化偏旁減少為54個。到了2023年5月,文改委又出版了《簡化字總表》,該總表共分為三個分表:

第一個表是352個不作偏旁用的簡化字;第二個表是132個可作偏旁用的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第三個表是經過偏旁類推而成的1954個簡化字。三個表共收入了2236個實際常用字,這些常用字就是今天中國大陸所使用的簡化字,這些簡化字的平均筆畫由原來繁體字的16到19畫減少到了8到11畫。

四、繁體字是我們現通用簡體文字的原始版本

為了方便人們書寫和認記,國家在將繁體字簡化為簡體字時所遵照的原則是:「述而不作」和「約定俗成,穩步前進」,即對已經在民間長期流行的簡體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簡化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精簡字數,廢除同音同義不同形的異體字。如將「煙」確定為規範字,廢除了它的異體字「淤」;二是減少筆畫。漢字簡化遵照的是以下九大原則:

一是保留原字輪廓;二是保留原字部份特徵省略其他;三是改換筆劃較簡的偏旁;四是形聲字改用簡單的聲符;五是相通字合併,如「裡」和「裡」兩字在以前是相通,現在「裡」字已成為了較簡的「裡」字的合併字,又如「餘」和「餘」兩字以前也相通的,現在兩字被合併為「餘」字了;六是草書楷化;七是採用古象形、指示、會意字,這一原則為了讓某些字形美觀而將其字給繁化了,但在這一原則下造的字也有既簡單又符合造字原理的,如「從」字,它取「雙人為從」之意;八是用簡單符號取代複雜偏旁;九是採用古字。漢字的簡化還採用了以下六種方法:一是更換偏旁;二是刪除區域性;三是同音替代,如用「只」來代替「祗」、用「後」來代替「後」;四是全部改造;五是簡化類推;六是草書楷化,例如「樂」、「為」、「書」它們原來都是草體字。

由此可見,繁體字就是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簡體文字的原始版本。

五、簡體字與繁體字始終處於共存狀態

簡體字與繁體字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籠統地說,簡體字的歷史跟繁體字是一樣長的。我們從「眾」和「眾」這兩個字中就可以看出。「眾」和它的繁體字「眾」兩字出現的歷史都能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中,它們都屬於會意字。

「眾」的寫法是:三「人」並列,而「眾」的寫法是:「日(周代訛為『目』)」下三「人」。

「眾」字經過後代多次的字形演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已經完全看不出是「日」下三「人」了,而「眾」的變化並不大,由原來並排的三「人」寫成上邊一「人」下邊兩「人」而已,還是「人三為眾」,會意猶存。我們現在使用的楷書簡體字,最早是見於南北朝時期的碑刻上,到隋唐時代楷書的簡體字數量就逐漸增多了,在民間已是相當普遍的出現了。不過,當時那些被簡化了的字型還不叫做簡體字,而是被稱為「俗體字」。

那些俗體字大多在唐代顏元孫所著《幹祿字書》和王仁〔日句〕所著的《刊謬補缺切韻》中都可見到。在那個時期出現,我們今天仍在使用的簡化字有「營」、「壽」、「盡」等。到了宋代,由於科技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印刷術,簡體字的使用範圍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這又促使了簡體字的數量和流行範圍一併擴大。

根據《宋元以來俗字譜》中的記載,宋元明清四個時期中的12種民間刻本中所用的簡體字就多達6240個,將它們合為繁體字,就只有1604個,也就是說平均每個繁體字都會出現3.9個不同的簡化字。當時與今天使用的簡體字完全相同的就有「實」、「寶」、「聽」等,多達330多個。在古代,那些俗體字是不被官方所採用的,那時我國書寫時主要採用的字型為繁體,俗體字只在民間極窄的領域裡使用。

到了一九五六年,繁體字和簡體字才有明確的區分。雖然我國大陸現在使用的是簡體字,但臺灣、香港和澳門依舊是使用繁體字,而北美的華人圈和東南亞的華人社群則是繁簡併用。到了2023年,聯合國將繁體字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加以保護起來,這就說明了簡體字和繁體字將會繼續以共存的姿態展示在世界的舞臺上。

六、繁簡字共同發揮功能

人們都說「繁體為本,簡體為用」,其實,簡體字和繁體字在歷史的舞臺上都發揮著各自的功能。在古代,繁體字為官方文字,簡體字主要用於碑刻和雕版印刷的書籍上。現在反過來了,簡體字為正字,繁體字主要使用於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文物古蹟;二是姓氏中的異體字;三是書法、篆刻等藝術作品;四是題詞和招牌的手書字;五是出版、教學、研究中需要使用到的;六是經***有關部門批准的特殊情況。不過現在繁體字用得最多的是在網路上,主要是用於網名,例如:思念復燃、莪與幸福有個約會、罌粟花般的女子等繁體字個性簽名。

可見,簡體字和繁體字在歷史上的貢獻都是不可磨滅的。

結語經過大量的理論和例項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簡體字和繁體字都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它們都在歷史上發揮過重要的作用,我們應繼續發揮簡體字的功能,同時要對繁體字進行加以保護,不能讓世界文化遺產就此消失。

簡體字躬繁體字躳是什麼意思,簡體字鸞繁體字是什麼意思

躬 名 形聲。從身,弓聲。從 身 的字多與身體有關。本義 整個身體 同本義 body 躬,身也。說文 信圭矦守之,躬圭伯守之。考工記 玉人 按,琢為人形,信直躳曲。吾黨有直躬者。論語 孔注 直身而行。躬腠胝無胈。史記 司馬相如傳 索隱 體也。我鞠躬不敢息。馬中錫 中山狼傳 百姓愁苦,靡所錯躬 指安身...

簡體字礱繁體字礱是什麼意思,簡體字棲繁體字棲是什麼意思

解釋 1.去掉稻殼的農具,形狀略像磨,多以木料製成。2.用礱去掉稻殼 谷舂米。3.磨 m 造茲寶刀,既 既礪 礱,壯族敲擊體鳴樂器。壯族稱榔。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右江流域的天等 平果 田陽等地。去掉稻殼的農具,形狀略像磨,多以竹 泥製成的。簡體字 棲 繁體字 棲 是什麼意思 棲繁體 棲棲 q 鳥禽歇...

簡體字堯繁體字堯是什麼意思,簡體字鸞繁體字是什麼意思

查 打字 識字兩用手冊 通用規範漢字多 元碼及第6版 現代漢語詞典 頁碼 知6畫 堯 字為0406號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多元碼為xga 詳見第6版 現代漢語詞典 第1512頁的解釋。堯 y o 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名。姓。堯和堯是一個字嗎?堯的繁體字是堯,是同一個字。y o 部首 兀 五筆 atgq 筆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