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什麼意思,《心經》中有一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什麼意思?

2022-03-05 05:43:47 字數 5162 閱讀 1102

1樓:召淳獨吟

佛教中,色,受,想,行,識。稱為五蘊。

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是講五蘊虛幻,並無實體。

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色一樣為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那句「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的意思

2樓:匿名使用者

說來說去,一句話,就是一切皆空,寂滅快樂!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什麼意思?

3樓:猴鉀寡

色即是空。 『色'是指有形質的一切萬物。此萬物為因緣所生,並非本來實有,因此其當體是空。

此謂之『色即是空'。 玄奘所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名句,其文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小乘以人為五蘊之假和合,無獨立自存之實體,故說『人無我';大乘不但認為人無我,且以為五蘊自身亦虛假不實,而說『法無我'。

所謂五蘊皆空,意謂不論物質現象(相當於色)或精神現象(受、想、行、識)均屬因緣所生法,無固定不變之自性;若以其為實有自性,則是虛妄分別,故色之本質為空。' 法藏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中,曾就二乘對色空之二疑及菩薩的三疑,加以闡釋。其次又建立色空相望之三義。

即∶(1)相違義∶空中無色,色中無空,以空害色,以色害空。(2)不相礙義∶若此色為幻色,則不礙空;若此空為真空,則不妨色。(3)相作義∶此幻色之全體若非空,則不成幻色;真空之全體若非色,則不成真空。

亦即依色即空而有色,依空即色而有空。然後法藏又約觀行而釋,謂觀色即空,則為止行;觀空即色為觀行;而色空無二,一念頓現為止觀俱行。 附∶印順《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記》(摘錄) 佛明五蘊皆空,首拈色蘊為例。

色與空的關係,本經用不異、即是四字來說明。不異即不離義,無差別義。色離於空,色即不成;空離於色,空亦不顯。

色空、空色二不相離,故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有人聽了,以為空是沒有,色是有,今雖說二不相離而實是各別的,空仍是空,色仍是色。為除此種計執,所以佛接著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即表示空色二不相離,而且相即。 佛法作如是說,有其特殊意義。印度的一分學者,以為涅盤與生死,煩惱與菩提,是不相同的兩回事,離了生死才能證得涅盤,離了煩惱才能獲得菩提。

生死和煩惱是世間雜染法,涅盤、菩提是出世清淨法,染淨不同,何得相即?這種見地,是從他們的宗教體驗而得來。宗教體驗,世間的一般宗教,如耶、回、印度教等,也都有他們的體驗,如上帝、真宰、梵我等。

若說他們都是騙人的,決不盡然,他們確是從某種體驗,適應環境文化而表現出來的。不過體驗的境地,有淺深,有真偽。佛法的目的,在使人淨除內心上的錯誤——煩惱,體驗真理,得到解脫——涅盤。

一分學者依佛所說去持戒修定淨除煩惱,體驗得『超越'現象的,以此為涅盤。於是,以為世間和涅盤,是不同性質的。在修行的時候,對於世間法,也總是遠離它,放身山林中去,不肯入世作度生的事業。

這種偏於自了的超越境,是不究竟的,所以被斥為沈空滯寂者。真正的涅盤空寂,是要在宇宙萬有中,不離宇宙萬有而即是宇宙萬有的。因此,修行也不同,即於世間利生事業中去體驗真理,淨化自己。

古德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覺悟即在世間法而了達出世法,由此大乘能入世度生,悲智雙運。有所得的小乘,體驗到偏於『超越'的,於是必然地走入厭離世間的道路。

龍樹菩薩在《智論》裡,講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時,即以《中論》生死涅盤無別去解說。大乘的體驗,不妨說是『內在'的。論到宗教的體驗,有人以為這是一種神祕經驗,既稱為神祕的,此中境界就不是常人所能瞭解。

因之,經驗的是否正確,也無從確論。現見世間一般宗教,他們依所經驗到而建立的神、本體等,各不相同,如耶教的上帝,印度教的梵我,所見不同,將何以定是非?依佛法,這是可判別的,一方面要能洗盡一切情見,不混入日常的計執;一方面要能貫徹現象而無所礙,真俗二諦無礙的中道,即保證了佛法的究竟無上。

佛法是貫徹現象與本體,也是貫通宗教與哲學,甚至通得過科學的,所以有人說佛法是科學而哲學的宗教。 從理論上說,色(一切法也如此)是因果法,凡是依於因緣條件而有的,就必歸於空。如把因果法看成是有實自性的,即不成其為因果了。

因法的自性實有,即應法法本來如是,不應再藉因緣而後生起;若必仗因緣而能生起,那法的自性必不可得。由此,一切果法都是從因緣生。從因緣生,果法體性即不可得,不可得即是空,故佛說一切法畢竟空。

反之,果法從因緣有,從果法的作用形態又不即是因緣,可從因緣條件有,雖有而非實有,故佛說一切法緣起有。可知色與空,是一事的不同說明∶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常人於此不瞭解,以為空是沒有,不能現起一切有?

不知諸法若是不空,不空應自性有,即一切法不能生。這樣,有應永遠是有,無應永遠是無。但諸法並

4樓:小咦叨叨

在佛學界,對心經的評價是很高的,認為心經是佛經的總括,讀懂了心經,讀佛經就入門了。《心經》裡有幾句車軲轆話很出名: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但出名並不代表它好懂,事實上,很多人都誤解了它。

5樓:匿名使用者

回答1.色即世間永珍 空就是不實際,不得永恆。2.

此是佛祖教化我等放下對世間形象的執著,放對『有』的追求。而從『無』中求永恆。3.

所謂永珍皆空是成佛的必備條件。此句是對佛教原教義的領會。

如果對您有幫助,歡迎贊鼓勵一下~謝謝

請問大師:「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是什麼意思 ?

6樓:活寶

意思是,因果並不是可以分開的,有因有果,但之前的果就可以變為後來的因,是所謂因果迴圈。

色即因,空即果;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因同果,果同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受想行識:應該分開來看,即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都是如此。

[色不異空] 的色是代表物質的現象,指存在的東西,也就是具備形體之物。空,並非虛空或無之意,更不是表示什麼都沒有,都不存在的意思,而是 指[沒有實體性]、[沒有自主性]的就叫做空。

不異,可以解釋作[不離],世間的物質現象在形相作用上雖有種種差別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通的性:無實體無固定的性。我們姑且稱它為[空]或[空性]。

[色不異空] ,是指一切事物都不離空性的存在,以眼睛可以看見的最具體的物質來說,它是由眾多因緣條件造成而存在的,因此一切物質雖然存在, 卻沒有實體性,自主性。所以說[色不異空],由於本身沒有固定的實體性,所以可以隨因緣條件而變化,所謂[空不異色]。

[空不異色]是說明空性的顯現,是不能離開一切法而有的,並非滅除物質,等物質變壞滅了,然後才知道它是[空],無自主性。當它宛然存在的當下,就要覺察到無我,無常的道理,才能徹悟其空性。

只要我們稍加思考[有形之物,皆不離空] 的道理,並不難了解.因此我們一定要深切的體悟到:不管如何堅固、豪華、偉大的東西,其實都沒有實體性,它只是因緣組合的現象而 已,唯有超脫心中的執著,人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色不異空,等於色即是空。[空不異色] 等於空即是色。這四句的意境都在說明物質現象皆依各種因緣條件而產生的。

也依於不同的因緣條件而消失,一切事物的現象都是依因緣 存在而無實體性的,所以說,色塵事物,一切皆空。

佛教指示我們以[空] 來觀察世間一切事物,並非要我們對事物絕望,或以悲觀消極的態度來對待一切,而是讓我們瞭然大悟,確知世間一切的真實現象。不要 一味向外追求不實的東西,應反觀自己的內心,發掘自性智慧,建立一個新的、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7樓:匿名使用者

回答1.色即世間永珍 空就是不實際,不得永恆。2.

此是佛祖教化我等放下對世間形象的執著,放對『有』的追求。而從『無』中求永恆。3.

所謂永珍皆空是成佛的必備條件。此句是對佛教原教義的領會。

如果對您有幫助,歡迎贊鼓勵一下~謝謝

《心經》中有一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什麼意思?

8樓:假面

結合前文:色既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色既是空~意既色空不二。「色」指「有形」也就是「物質」。物質都具有一定形態,佔據一定的空間。

一切物質都是依緣而生,藉助、依賴各種條件才能存在。既為緣起法,物質就沒有實在的、獨立的自性,本質就是空。色是物質的表現形態,空是物質的屬性。

二者不可分割,所以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四蘊和色蘊一樣,也是空有不二。

拓展資料:

佛教用語,「五蘊皆空」中「五蘊」中除了「色蘊」之後的四蘊。出自《般若波若蜜多心經》。

世界的所有事物都由【五蘊】和合而成。

【五蘊】分別為:色、受、想、行、識。

《心經》首先說【五蘊】中的【色蘊】: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然後說【五蘊】中的其它四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是這樣。

如果將【受蘊】代入,就是: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其它的也可照此代入,簡潔的【亦復如是】,省略了繁複的代入語句。

9樓:我的金雕

佛教中,色,受,想,行,識。稱為五蘊。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是講五蘊虛幻,並無實體。

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色一樣為空。

10樓:天華靜觀

世界的所有事物都由【五蘊】和合而成。

【五蘊】分別為:色、受、想、行、識。

《心經》首先說【五蘊】中的【色蘊】: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然後說【五蘊】中的其它四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是這樣。

如果將【受蘊】代入,就是: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其它的也可照此代入,簡潔的【亦復如是】,省略了繁複的代入語句。

11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 著重講解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我個人理解 就是人生你看到的就是假象 但是假象又是你現在追求的 佛在教你用心看透世間物質規律 明心見性 找到真我

12樓:匿名使用者

受想行識 和色 就是五蘊 前面舉色為例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即是空 空即是受 想 行 識例同 故云 也復如是

13樓:匿名使用者

五蘊者眼耳鼻舌身,看到的模到的聽到的聞到的想到的,一切緣起生滅的都是"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怎麼理解

14樓:臨池墨海

集王聖教序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如是我聞什麼意思?出處。

佛在快涅槃時為了使後人信這是如實出自佛口,就要讓後世一切佛經的格式都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和大比丘眾多少多少人,意思是我是聽佛這樣說的意思。希望對你有用,望納。如是我聞 是佛經最前面的第一句話,這是阿難尊者在事後把佛陀當時講訴的經典背誦出來時加上去的。先告訴大家 我是這樣聽到的 如是我聞 這四個字...

老馬識途是什麼意思快點,「老馬識途」是什麼意思?

老馬認識曾走過的道路。比喻有經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習。途 路,道路。老馬認識路比如自己一個地方非常熟悉 出自 韓非子 說林上 意為老馬認識曾經走過的道路。比喻有經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老馬識途 l o m sh t 解釋 老馬認識路。比喻有經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出自 韓非子 說林上 管仲 隰朋從於桓...

見多識廣是什麼意思,見多識廣,是什麼意思,還是什麼動物。

見多識廣意思是見過的多,知道的廣 形容閱歷深,經驗多。譯文 還是名門家庭出來的知道得多,比男子的眼光好了十倍。例句 1 他經常進城打工,自然見多識廣,知道不少城裡發生的新鮮事。2 老村長見多識廣,在這一帶聲望很高。見多識廣近義詞 1 博古通今 指對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並且通曉現代的事情,形容知識淵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