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最後為什麼兩個和尚要向唐僧他們收賄賂才肯把真經給他

2021-07-28 15:04:07 字數 6180 閱讀 6900

1樓:地瓜燉土竇

當唐僧師徒一行人歷經千辛萬苦到達西牛賀州大靈山佛教的大本營之後,迎來的卻是兩位尊者的獅子大開口!唐僧當然不願意了,佛在眾生心中一直是慈悲為懷、不染金錢銅臭之味。所以他們第一次得到的是無字經書,只有在獻出紫金缽盂後才拿到了真正的經書。

西遊記開篇就講述了唐僧在唐王朝講經的故事,只是他講的是小乘佛法,如來派觀世音菩薩告訴他西天有大乘佛法他是否願學,造福他人。

這就有了大小乘佛法的區別,那麼這兩者的區別是什麼呢?大小乘的分別,主要在於大乘著重利他(利益大眾的行為),小乘著重自己解脫。那麼唐僧師徒在取經過程中歷經磨難,可始終沒有的是唐王賜予他的紫金缽盂,也就是說沒有放下放下世間的自私自利,放下世間的名聞利養,放下世間的五欲六塵,放下世間的貪嗔痴慢。

這其實也是貪慾的一種表現,如來通過阿難與迦葉的收入賄賂告訴他們的是放下,只有放下,他們才會取得真經,真經只是表現形式,悟的卻是佛法。

當然西遊記中也有諷刺當權派之間辦什麼事都要收取賄賂的原因,但是我覺得他最重要的還是闡述了佛道兩家爭取念力,擴大自身體系的故事,同時在這個故事中又映**一些當世不公平的現象,比如上仙的坐騎都死不了,有人救,死的都是些無門無派等等這些事情。

2樓:靜者為王的江湖

能稱為古典四大名著,就證明了無論哪一部都深刻反應了現實,無論表現形式,是神魔般的《西遊記》,還是打打殺殺的《水滸傳》,或是滿篇爭鬥的《三國演義》或,精緻愛情的《紅樓夢》。這點必須要明白,否認沒法理解下面的內容。

但時移世易,如今這四大名著中,有兩部被誤解的最厲害,一個是《水滸傳》,被許多人指責容易教壞了小朋友!甚至言稱要踢出“四大名著”之中,另一部就是《西遊記》走向另一個極端,成了少兒讀物般。

就如這個問題“為什麼兩個和尚要向唐僧他們收賄賂才肯把真經給他們”,這屬於成年人世界的問題。即,自古及今就普遍存在的。答案貌似很簡單,但若深思卻又不簡單。

大致說來,筆者認為有如下幾點。

其一:從如來佛的角度分析

無論原著還是影視作品,都有過答案,當那兩個和尚索要完賄賂後,孫悟空揪著兩人去找如來辨理。而如來卻非常坦白的告訴師徒四人:我已知矣。

但只是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向時眾比丘聖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鬥三升米粒**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使用。你如今空手來取,是以傳了白本。白本者,乃無字真經,倒也是好的。

因你那東土眾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傳之耳。

雖很囉嗦,但實際上就是一個意思:天下沒有免費午餐!佛祖也不能壞了這規矩。

其二:從唐僧師徒角度分析

孫悟空之所以不依不饒,顯然他是高看了如來,認為如來佛應該是完美無缺的,否則如何能配稱佛祖呢?這其實,就是許多“初涉江湖的人”容易犯的錯誤!因此一旦其形象遭到破壞,便會不理解。

當然也可以理解為,地位不同,角度不同產生的認識誤差。

如這個例子,老大說了,要以廠為家。倘若你真信了,並照做了。那麼很快就會發現,這純屬一種比喻。

因為老大他自己都往往先顧小家,這屬於人之常情。自然你此刻會如孫悟空一樣,很不理解了。但別急,老大會有另一套說辭等著你呢。

如來不就是這樣嗎?一下子連子孫的問題都搬了出來!保證讓你啞口無言。

其三:指導唐僧師徒如何入圈

這點是從如今,唐僧師徒四人已經功德圓滿,能入如來的圈子的角度分析。師徒四人一直在外修行,嚴格遵守如來制定的戒律,經受住了考驗,如今可以進體制內了。那麼體制內跟體制外,是一套規矩嗎?

是,但又不完全是。因為,總需要一些,不言之法,無字之經,在起潤滑,甚至調整作用。這其實也就等於告知唐僧師徒四人,再做事情時,別跟原來一樣那麼燦爛無比,現在你們該上道了,啥道: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因為“道”,用原著中的話說,就是為“人事”,即,先把自己當人,別當佛,這才能得真經!

3樓:閣樓中的女孩

1、反映的一種社會現象。索賄這件事,其實極其直接的對應著現實生活。

阿難迦葉不過就是手持些小權柄的京城小吏或天子家奴,每日所行就是利用公務向來京的外地**或是富商大賈要些冰敬炭敬。他們把勒索旁人視作天經地義,倘若有些硬脖者就是不給,便立馬送上小鞋,教你難受得生不如死,甚至毀你一生。這些難纏小鬼卻往往異常安全,稍有不滿者向上提告,上峰便立刻護短,告之,此乃潛規則,你就受了吧。

閻王護小鬼,小鬼敲竹槓,由此官場風氣便一日壞過一日。這些都是當時的現實,西遊記也不過是把這些現實換了張表皮,寫進了書裡而已。

2、再一次考驗唐僧師徒。我們可以看到那兩個和尚索賄手法純熟,要錢時毫無心理負擔,好像是理所當然的事,明顯是個有所倚仗的貪腐慣犯。他們是佛祖愛徒,所以保護傘很顯然是佛祖。

因此,這件事其實就是,兩個貪腐分子在佛祖的默許和保護下,一貫靠著把持真經授予工作這個肥差來索賄要錢。

3、其次以前大部分取經人人情練達,知道什麼時候該孝敬些什麼,所以雙方都很開心,相安無事。但誰知這次唐僧是個書呆子,三個徒弟是鄉野村夫,根本不懂這些,反而把他們弄得灰頭土臉。因此,他們要錢不成,心生怨念,所以挾私報復,傳了一堆白紙。

這本來就是一件性質極其惡劣的徇私弄權的行為。 但是,兩個貪腐分子膽敢玩這麼大,說明根本不怕出事,天塌了有如來頂著。果不其然,等唐僧諸人回來當面對質的時候,如來充分發揮了其貪腐分子出色保護傘的作用,給了一堆三觀不正天方夜譚的歪理。

4樓:

當唐僧師徒一行人歷經千辛萬苦到達西牛賀州大靈山求取真經時,迎來的卻是兩位迦葉、阿難兩位尊者的獅子大開口,兩位尊者問唐僧帶了什麼人事,唐僧感到疑惑,佛在眾生心中一直是慈悲為懷、不染金錢銅臭之味的,怎麼會找人索要賄賂?

唐僧說未曾聽過取經需要帶什麼人事,於是兩位尊者給了唐僧無字的經書,也就是假經書。唐僧師徒發現後又返回靈山找佛祖討要公道,佛祖給他們講了一個故事:佛祖以前下山超度,別人的回報是三鬥三升米粒**,佛祖還嫌**太低賤了。

你不給好處,老是想著不付出報酬就拿到別人的回報。那我只好把無字經書給你們了。

後來唐僧再次找阿儺、迦葉拿經書,阿儺、迦葉還是索要人事,唐僧給了他們一件紫金缽盂,這才拿到了真正的經書。紫金缽盂是唐太宗送唐僧去取經的時候送給唐僧的,所以紫金缽盂除了本身的使用價值外,還有很重要的象徵意義,它還代表著唐太宗對唐僧的信任和囑託,所以對於唐僧而言紫金缽盂是相當珍貴的。

西遊記開篇時講述了唐僧在大唐講經的事,可見此時的大唐並非沒有佛經,只是他講的是小乘佛法和西天的佛法有所區別。如來派觀世音菩薩告訴他,西天有大乘佛法,問他是否願學,造福世人。這就有了大小乘佛法的區別,那麼這兩者的區別是什麼呢?

大乘和小乘的主要區別是:大乘強調不僅要解脫自身,而且要解脫一切生靈,使眾生都成佛,自己才能成佛;小乘則主張只要斷除自己的一切煩惱,超脫於生死之外,就能成為“阿羅漢”。

唐僧師徒在取經過程中歷經磨難,可始終沒有放下唐王賜予他的紫金缽盂,也就是說沒有放下放下世間的自私自利,放下世間的名利。這其實也是貪慾的一種表現,如來通過阿難與迦葉的收賄賂告訴他們什麼是放下,只有放下,他們才會取得真經,此為小乘佛法;將唐王賜予的紫金缽盂作為人事,是要他們為求取真經,造福世人做出付出,此為大乘佛法。

西遊記實際上是一本做人做事的通俗教育讀本,而唐僧師徒的取經過程,正是在不斷地學會做人,擺脫過去狹隘的自我,不斷拋棄自己不完美的一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變得更加完美了,於是得以成佛。當今社會有些人總想著別人免費幫助自己,獲得了幫助卻不給別人回報,只會貪圖便宜,這種人就只配得到無字經書,只配一直生活在苦難之中。

一個努力走出苦難的人,必然就應該是懂得感恩懂得回報的人,不在乎你回報多少,你能力差你就回報少一些你能力強你就回報多一些。普佐的**《教父》中也談到了同樣的思想,幫助別人一定要要求回報。

在人際關係中,正是大家都懂得回報,我們才能夠通過不斷培養人際關係來結成一個致勝聯盟,讓我們變得更加強大,所以,每當教父收到求助時,他總會說:我可以幫你,但是有要求,我以後可能需要你的幫忙,那時你得幫,雖然我只是可能會找你幫忙。

5樓:無聲情感

首先要說的是,阿儺迦葉兩人不是普通人,是釋迦摩尼座前親傳**,如果只是用俗人貪財來理解他們,肯定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吳承恩老先生也不是凡人,畢竟不會惡意詆譭,那唯一解釋就是我們沒有理解其中奧妙,我感覺是有三重意思在裡面,名字就叫人事,寓意深刻,就是人間正道,否則你就是不懂人事,沒有**。

第一,可以從凡人角度看,原始生存法則不能用道德標準來評價,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沒有人有義務去同情弱者,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沒有足夠的物質保障,畢竟會消失在歷史的某個角落。所以我們的每一件事都會有目標,有目的,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沒有足夠的利益去獲取,所有的人都會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費那個勁幹嘛。社會也會失去前進的動力!

第二,可以從唐僧師徒的角度來看,社會交換法則處處存在,可能自己認為是千辛萬苦來取經就付出了許多,但是對阿難迦葉們來說這個與我何干,沒有任何意義,只有你把對我有價值的東西給我才是交換,我才會給你真經。

第三,更接近佛法的真意吧,我的真經對你來說有多重要,可以通過你交換的東西體現出來。尤其是無字天書的故事,讓子孫後代無福消受,把經書賤賣了。因為輕而易舉得來的東西無人會珍惜,只有付出代價後才會知道她的可貴。

釋迦摩尼肯定不願意自己的佛法被賤賣。付出多少,才會收穫多少。足夠重視才會有所得。

就像現在很多閃婚,就有許多閃離。沒有人太當回事。如果是辦個大婚禮,把親朋故舊,領導同事都找來做見證,相信在離婚時會考慮如何給周圍人做交待吧,更慎重些。

《西遊記》最後為什麼兩個和尚要向唐僧他們收賄賂才肯把真經給他們?

6樓:林藪與文化

因為這是佛祖認可的,唐僧想要得到真經就需要付出代價,而唐僧一開始不願意賄賂和尚,自然拿不到真正的真經,只能得到無字真經。《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好不容易才來到了佛祖面前,在受到了佛祖的嘉獎後,終於能拿到真經了。但是當他們向阿儺和迦葉兩位尊者取經書的時候,這兩位尊者竟然是直接和他們要好處費。

1.和尚收賄賂是個人行為嗎?唐僧師徒感到很憤怒,自己千辛萬苦來取經,竟然還要被收好處費,而讀者則認為這兩位尊者不是好人,竟然敢光明正大地收好處費。

那麼他們真的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才向唐僧要好處費嗎?唐僧師徒發現自己拿的是無字真經的時候,他們又返回來找佛祖投訴。

而佛祖卻沒有處置兩位尊者,還為唐僧師徒講了一個故事,說的是自己下山超度,得到的是三鬥三升米粒**,而唐僧連一點好處費都不願意拿出來,自然就不可能取走真正的經書。這說明了阿儺和迦葉兩位尊者收取賄賂的行為絕對不是為難唐僧師徒,也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佛祖知情的、認可的事情。

唐僧師徒即便找佛祖投訴,佛祖也不會為他們主持正義。連佛祖自己也認可了好處費的存在。佛祖認為經書是寶貴的,絕地不可能免費交給唐僧去大唐傳教。

2.唐僧不願意付出表明他還有所留戀。唐僧第一次之所以不肯出好處費,一方面是因為他和很多讀者一樣,都認為經書是佛祖答應給自己的,尊者收賄賂的行為是他們個人的行為,所以唐僧不願意給他們;另一方面則表明了唐僧對世俗還有所眷戀,他不願意拿出自己身上的東西去換取經書。

唐僧會這樣想也很正常,因為是佛祖安排唐僧來靈山取經的,他理所當然地認為經書是佛祖賜予自己。

唐僧一早就將經書當成囊中之物,也就不會想用東西換取。雖然唐僧並沒有財物,但他身上的東西對他來說都是很珍貴的,比如他換取經書的紫金缽盂,那可是大唐皇帝賜予唐僧的,對於唐僧來說,這既是榮譽,又是一種御弟身份的象徵。他一開始根本就沒有想到要用紫金缽盂換經書,或者說在他心裡,紫金缽盂是一件很重要的物件。

而當佛祖與唐僧師徒交流完後,唐僧第二次去取經書,則是用紫金缽盂將經書換了回來。當他發現自己需要付出昂貴的代價才能得到經書的時候,他將自己身上最寶貴的紫金缽盂拿去當好處費了。這也說明他其實是很在意大唐皇帝賜予的紫金缽盂。

3.很多人都希望別人付出更多,自己得到更多。其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是這樣的,不願意付出就想獲得珍貴的東西,希望自己能夠付出很少得到很多,希望別人比自己付出更多,希望自己能夠佔到便宜。

人本來就是利己的,這些想法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如果所有人都希望自己得到的更多,那麼很可能只會讓所有人得到的都少。

除了利己主義者外,還有很多人是懂得感恩懂得回報的人,他們不會理所當然地享受別人給他們帶來的好處,而是感恩對方的付出,用自己的力量回報對方。他們得到了,也會付出。這樣雙向的流動難道不比每個人搶佔資源來得更好嗎?

總的來說,佛祖並不願意免費將經書給唐僧,而兩位尊者收取賄賂的行為則是佛祖的命令,唐僧師徒想要得到經書,就必須付出代價。

大天尊的西遊記中的大天尊,西遊記中出現兩個大天尊,真正的大天尊究竟是誰

西遊中的天尊屈指可數 三清四御五方五老上八洞神仙是天尊 但大天尊只有四位 但是明確提到的好像只有兩位 一位是玉帝 一位是元始天尊!西遊記 現兩個大天尊,真正的大天尊究竟是誰 玉皇大帝 大天尊之稱,源自於道教。乃是天尊之中地位最神聖尊貴的天尊,道典記載中玉皇大帝獨享大天尊之美稱,明代以後玄天上帝亦有此...

西遊記續集,真假美猴王那集怎麼有兩個版本?是有地藏王菩薩,另版本沒有地藏王,直接找諦聽

西遊記我只認六小齡童版的,該版本諦聽是人形,聽出來了,但是不敢說,怕再次發生鬧地府的情況。一個猴子已經難纏了,兩個更是。於是建議他們去找佛祖,佛祖把六耳照出原形然後被大聖一棍子打死 你說的是這個版本 另一個版本,閻王讓他倆去找地藏王菩薩,於是他倆就去了,菩薩問諦聽,聽出來為什麼不說,然後笑著說諦聽 ...

舉例兩個《西遊記》中最喜歡的情節,並說說理由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後,被師傅趕走,哭的那一段,很感人 猴王出世 石頭生猴很奇特 女兒國 原來男人是一種稀奇的物種 豬八戒撞天婚 可愛本色 大鬧天宮 無知大膽 也叫不畏強權 列舉兩個 西遊記 中最喜歡的情節,並說說理由 三打白骨精 理由 這可以體現出孫悟空百屈不撓,不怕困難的精神品質。而這種品質也正是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