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有相開示 如何在日常生活修學中轉識成智?這個識是什麼相?何轉,智是什麼相?舉例!感恩

2021-05-07 14:03:00 字數 4966 閱讀 6239

1樓:匿名使用者

轉識成智應該是唯識學上的概念,如果用佛學以外的話去說,用「知行合一」的思想去理解就可以了。知是指對社會現象人生事務的理解和認識,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研究它的原理。行是指主動參與和實踐活動,一個心懷大志的人,必須要有對社會各種事物和現象都能有親身實踐和體驗的過程。

所謂合一,是說:並不是知是絕對主導,也不是行是惟一功用,而是知和行互相聯絡互相配合。對社會對世間事務的正確認知是正確行為的前提,正確行為實踐是正確理解世間道理準則的必然結果。

反推也一樣,行為社會實踐可以總結出相應的社會經驗。

這裡的識,是指我們日常生活中,由於身心與外界之間的種種執著、種種牽絆而生出的各種正確或者錯誤的事物認識,也就是妄念,妄識。

所謂轉,是指我們需要通過學習正確的理念,去分析判斷、取捨、總結,而使自己的各種事物認識成為有用的、正確的、對未來生活學習有所幫助的概念和結果。這些方法就是「轉」,也就是學以致用。

智,是指超越普通思辨,達成最終圓融境界的涅磐之智、解脫之智。

轉識成智,說的是把普通的世間的認識,總結、發揚、提升、轉化,形成超越一般認識的高階智慧。具體說的有很多,看些唯識學方面的書。

2樓:

學佛的目的,就是在唯識學裡講的「轉依」。轉依有二:一轉染成淨,二轉識成智;轉染成淨為涅槃,轉識成智為菩提。

涅槃即自性清淨,菩提即覺悟,能證得菩提是般若(依中觀宗講),或稱正智即無分別智(依唯識宗講)。

眾生在迷惑與染汙中,沒有智慧,不懂因果。學佛就是首先注重正確的熏習,多聞熏習後逐漸由染轉淨成為清淨種子,恢復本有佛性。我們現在處於資糧位。

唯識把修行的次第分為五位:一資糧位,二加行位,三見道位,四修習位,五究竟位。一資糧位系積福德智慧資糧,二加行位修定(唯識觀),三見道位見唯識理,四修習位斷煩惱、所知二障的現行和種子,至金剛道一切染種斷完,堅如金剛,金剛道至等覺入妙覺即證佛果。

轉識成智:謂轉八識成四智(三身四智)。眾生的識以分別為主,分別即虛妄分別,去除虛妄分別,即是淨智。

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第八識能夠含藏種子和種子現行互薰,是心;第七識執我,是思量;前六識對境是了別,此中前五識緣境是粗了別,第六識緣境由外到內,為細了別,第六識分五俱意識,散位意識,獨頭意識。五俱意識與前五識同時俱起;散位意識未接觸外境亦可隨時生起;獨頭意識就是無中生有的幻想。

末那識以思量為主;阿賴耶識以受薰和執持(種子、根身器界)為主。總的來說,識都是虛妄分別,具染汙性。

阿賴耶識是就凡夫位而言,到佛果位叫無垢識。認識事物有分別都是有漏、有為,是不究竟的,是流轉生死的根源,由此而有業障、煩惱障的生起。業力是感異熟果報,果報有正報和依報兩種。

正報依五蘊身講,依報依山河大地講,這是我們的障礙,稱之為障,又稱為雜染,這都是由虛妄分別而生起。分別生起的原因是有情的「我執」習氣。我執有「人我執」和「法我執」兩種,要徹底斷除生死根本就必須斷我執。

虛妄分別之生起,一方面以我為主體,由貪心被境所染;另一方面損害他人,舉手投足都要損害他人。凡夫不損害他人是很難的,五官就只能發揮此作用,學佛人就不同了,因在轉變過程中,第六識虛妄分別逐漸減少。人們對自體沒有正確認識,對共業所感的所有現象沒有正確的觀察,因受空間、時間的限制,加上煩惱障和業習的障礙就產生邪見,故而彼此之間常形成愚痴的對立與鬥爭。

此為生死痛苦之源。

雜染,虛妄分別等都由識而轉變,其修持方法是守根護意(持戒),不受外境的感染就是守根,保持正念即是護意,學佛就先要守根,進一步護意。如唸佛、念法、念僧、念因果、念眾生等,由戒生定,有定力才發智慧,有智慧就有辨別能力。修持禪定,目的都是達到護持正念,進而開悟。

般若宗講,從文字般若到觀照般若,最後到實相般若。禪宗也有文字,如《六祖壇經》,祖師禪講不立文字,明心見性。由聞而思,護持正念,嚴持禁戒是基本功夫。

唯識宗講,聞的階段就是熏習正法,同時要結合自身實行。熏習可從書上學,也可聽善知識講解。第六意識有虛妄分別,聖者無分別的智慧,不同於凡夫的世智辨聰。

我們現在雖處於基礎的位次(資糧位),但我們的宿世善根,也都是來的很不容易的。蕅益大師說:他在定中見到彌勒菩薩,對他說:

「有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識屬染,智屬淨;染有生死,智無諸佛」,智即空慧,空慧境界如六祖雲:「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資糧位是積福德智慧資糧,屬順解脫分;加行位修止觀,屬抉擇分;見道位見真理,去掉了理上的執著(禪宗的開悟、密宗的大圓滿、唯識宗的真見道)。

入地後,初地至十地都是修習位,在此階段分別斷煩惱、所知二障的現行和種子;入金剛道才把所有的種子斷完。故修行要務實,要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入等覺至妙覺佛果成就,此時方轉八識成四智。

壇經言:「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六識七識未成佛以前初地可以消滅二障現行;前五識與第八識的二障種子(包括六七識)至金剛位才能斷盡。

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謂能成就眾生一切事業,現化身來解除眾生的痛苦。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能夠微妙地觀察諸法之自相與共相。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清除我痴、我慢、我愛、我見而對一切眾生平等,起大悲大行。

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第八識是我們的生命總體,眾生位稱阿賴耶識,因受了染汙、迷惑而不能發光,不能照見一切,到佛果稱為無垢識,如大圓鏡能鑑照一切,不受外塵所染,光明遍照,至此,即可得三身四智。第八識現法身,第六七識現報身,報身有他受用身和自受用身,他受用身為地上菩薩說法所現之身;自受用身,是無量福慧成就的唯佛感受之身。前五識現化身,有應化身、變化身二種。

應化身如八相成道,變化身即應機隨類變化之身。證得三身四智的佛身,才叫無上正等正覺。

3樓:匿名使用者

恩,你想弄明白這個問題,是需要一定佛學基礎,最起碼得弄明白了《楞嚴經》吧,而這本經本就是佛教的一本深經,只好一步一步學了,儘管如此我可以大概的給你說一下,所謂識,是一種能力和覺性,並非是相的存在,比如我們的六識,眼耳鼻舌身意,你的眼睛掙開的時候可以看到相,可如果閉上呢?閉上的時候你一樣擁有可以看的能力,只不過是沒有相可以讓你看罷了,而這種覺知的能力,這種覺性,就被稱做識,我們眾生都擁有八種識,儘管我們會生老病死,會輪迴轉世,可我們的這八種識從來就沒有生滅過,而心經中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說的就是你的這種覺性,也被稱做佛性,何謂轉識成智?這本身就是成佛的過程,我們本身能成佛,是因為我們本身就具足了佛的一切,而並非是我們修成了佛,所謂修行本身,就是一個去除的過程而非得到,所以金剛經說我們是無所得而得,這個得是指得到什麼呢?

那就是我們本來清淨無染的佛性,轉這八種識成為八種智,說是智,其實還是覺性,覺性有相嗎?佛性有相嗎?我想你現在心裡會有答案,日後又會有新的想法,我再多解釋一點,前八種識是因為無明影響而顛倒迷惑了的識,而後八識則是我們清淨的本來面目,我能說的就這麼多了,對佛智慧的領悟在於個人,而我也還是個迷途之人,在給你回答的時候,或許也有不對的地方,所以最好的辦法是你自己要讀經,要聽古今大德說法,因為佛智不可以思維之心而得,但又不離思維

4樓:世間法多浮雲

識,乃心相生。般若智慧,乃心本具有。為何要轉,舍乾淨了,智慧自然流露。

何故求得來,正所謂三心不可得,萬法為空相。我們學習佛法,通過佛法理解境界,不要死在文字上。猶如過河,做船過去,到岸了,船還需要麼?

不需要了,要舍啊。善哉!

5樓:膽小的流氓

悟!!!憑心的!聽點佛教**

6樓:匿名使用者

佛法學習

請聽淨空法師講的《認識佛教》《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地藏經》《無量壽經》

體方法師講的《解脫之道》《阿含經》《心經》《金剛經》

簡豐文居士講的《楞嚴經》《圓覺經》《楞伽經》《六祖壇經》《三祖信心銘》

母音老人講的《拈花錄》

聖一法師講的《金剛經》《六祖壇經》

(我空間主頁下面有個三慧禪房的連結,就都有了。 )阿彌陀佛

人文宗教是什麼

7樓:大振一家子

西歐北美有**教,中東有回教,印度有印度教,全世界似乎都有個信上帝的宗教,唯獨中國人好像對宗教很淡漠。佛教,道教雖然也有不少香火,但沒有象其他宗教那樣左右社會的政治,經濟,文藝的能力。除此之外,民間信仰千奇百怪,不一而足。

為什麼會這樣?這樣一個特殊的文化現象對今天及將來中國的發展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無論哪一種文化,都該有一共同的信仰。這一共同信仰,不僅要超出個人,而且要超出時代。有了這樣一個超時代的共同信仰,才能在流變的歷史中,凝成社會文化。

而這樣一個信仰,也可以叫做一種宗教的信仰。

中華文化也不例外,是存在這樣一種共同信仰的。然而,和其他文化不同的是,中國人的這種信仰不是基於對某個上帝的盲目崇拜,而是指向人心,是一種人文宗教。這種特殊的信仰的產生是有其歷史原因的。

中國人在商代就有了對「天」的信仰。到了周代,周公說對天不敢知,又說「天難堪」,意思是說上天的意志是難以為信的。商帝曾自命是上天的意旨讓他們來統治中原的,周公時,商朝被推翻了,是不是上天不喜歡商人而另請周人來呢?

周公說他不知道,他只是叫他的侄子好好治理國家,不要管做皇帝是不是上天的意思。

這裡,周公並沒有否認上天的存在,只是他認為既然上天的意思是那麼深不可測,那麼做人的還是不要去妄加猜測為好。周公這個對天的態度是謙虛和恭敬的。後來春秋時,子產說了一句流傳很廣的話:

「天道遠,人道邇」。也就是說,天的道理渺茫,人的道理卻很近,所以說,做人應從切近的人生注意起。

中國人的共同信仰「天」於是就慢慢變得高遠而不可及。與此同時,對人生的追求逐漸佔據了主導地位。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孟子說「盡心知性,儘性知天」,都是對周公對天的觀念和態度的承接和發展。

高中歷史中:人文主義,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思想有什麼區別,經常把這四者搞混

8樓:風繼續吹的是我

人文主義是文來藝復興運動的思想體自系,是資產階級bai人道主義的du最初表現,

zhi思想核心是資產dao階級個人主義,理論基礎是資產階級「人性論」。

文藝復興是歐洲特定歷史時期,是指十三世紀末葉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充套件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

宗教改革特指**教在16世紀至17世紀期間所進行的一次自下而上的宗教改革運動,是歐洲資產階級披著宗教外衣進行的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啟蒙思想運動,歐洲特定歷史時期,是繼文藝復興後,在歐洲歷史上出現的第二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日常生活中如何保養卵巢,日常生活中保養卵巢的最好方法有哪些?

首先我們要調整好情緒,正確對待發生的心理衝突。學會適當發洩。二 多做運動,保證良好身心。三,不要穿塑身內衣。你記住了麼?1.保養卵巢要順應卵巢的週期性變化特點 卵巢在一個月經週期中有卵泡期 排卵期和黃體期,中醫認為月經週期不同的階段體內陰陽氣血處於不同的狀態,如月經期過後的時期是陰長為主就不能過分溫...

日常生活怎麼保養卵巢,日常生活中如何保養卵巢

常見的卵巢保養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第。一 從飲食方面保養卵巢,因為卵巢屬於女性的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在女性的生殖以及健康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並且卵巢的發育和生長需要較多的優質蛋白以及維生素和氨基酸等。所以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多補充優質蛋白質,比如雞蛋 牛肉以及蝦等富含優質蛋白的食物,對維持卵巢的正常功...

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止空氣汙染,日常生活中怎樣避免環境汙染對人體健康的

1 選用節能空調,省電每天做到 2 空調調高一度,節電百分之七。3 點亮節能燈,省電看得清。4 電視機螢幕暗一點,節能又護眼。5 用完電器拔插頭,省電又安全。6 科學用電腦,節電效果好。暫時不用電腦時,縮短顯示器進入睡眠模式的時間設定 當徹底不用電腦時,記得拔掉插頭。7 巧用電冰箱,省電效果強。電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