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澤而漁講了什麼事,成語故事竭澤而漁講了一件什麼事

2021-05-04 08:14:28 字數 5179 閱讀 5545

1樓:逃不過餘生

春秋時期,晉文公率軍在城濮與楚國對峙,他問狐偃如何勝強大的楚軍。狐偃獻計用欺騙的辦法。他又問雍季如何處理,雍季說用欺騙的辦法只能是把池水弄乾捉魚,到第二年就沒魚捉了,打仗還是要靠實力。

晉文公用狐偃的計策打敗了楚軍,但在**行賞時雍季卻在狐偃之上。他說:「我們怎麼能認為一時之利要比百年大計重要呢?」

2樓:一抹星願

竭澤而漁:【歷史成語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狐偃為晉文公出謀劃策,可圖的是一時之利,而雍季顧及到了之後的路,結果晉文公採納狐偃的計策,取得了勝利,而**行賞時,雍季在狐偃之上的事。

3樓:匿名使用者

為了一次獲取很多而斷了後路,一次把魚全部抓光沒有魚苗以後就什麼也抓不到了

4樓:

竭澤而漁」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留有餘地,不要只貪圖眼前利益,而沒有長遠的打算。

5樓:沒有響應

.為了抓魚吧整個湖的水都抽乾了

6樓:匿名使用者

33376i367i6367u36u8366666

成語故事竭澤而漁講了一件什麼事

7樓:匿名使用者

竭澤而漁,抽乾池水,捉盡池魚。比喻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打算。語出《呂氏春秋·義賞》: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淮南子·本經訓》:「焚林而田,竭澤而漁。

」 高誘 注:「竭澤,漏池也。」《明史·文震孟傳》:

「徐議濬財之源,毋徒竭澤而漁。」

【釋義】 竭:使……乾涸;澤:池塘;漁:捕魚。比喻做事不留餘地,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打算。[語出] 《呂氏春秋·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正音】 竭(jié );不能讀作「jiē」或「hè」。

【辨形】漁;不能寫作「魚」。

【近義】殺雞取卵。

【反義】 從長計議。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用法】用作貶義。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結構】 偏睚(yá)式。

【英譯】 fish out by pumping off the water .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晉文公率軍在城濮與楚國對峙,他問狐偃如何勝強大的楚軍。狐偃獻計用欺騙的辦法。他又問雍季如何處理,雍季說用欺騙的辦法只能是把池水弄乾捉魚,到第二年就沒魚捉了,打仗還是要靠實力。

晉文公用狐偃的計策打敗了楚軍,但在**行賞時雍季卻在狐偃之上。他說:「我們怎麼能認為一時之利要比百年大計重要呢?

」[1]

釋「竭」 上文「竭澤而漁」中的「竭」,指「乾涸」,這裡是使動用法,句意為使池水乾涸而捕魚。又,「**,山崩川竭」,意為因為**,山崩塌,河流乾涸。它還指「盡」,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又,「力竭而斃」,意為精力用盡而倒下。

【解釋】:澤:池、湖。

掏幹了水塘捉魚。比喻取之不留餘地,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也形容反動派對人民的殘酷剝削。

【出自】:《呂氏春秋·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

而明年無魚。」

【啟示】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得與失永遠是一對矛盾。世上沒有絕對的得和失。所以明智的人考慮到了失,失時看到了得,在得失之間就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成語出處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卷十四·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淮南子·本經訓》:「焚林而田,竭澤而漁。」田:打獵。竭:盡。漁:捕魚。

比喻做事不留餘地,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打算。由雍季提出竭澤而漁的想法。

詞語原文編輯

原文: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來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來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

譯文:使河流乾涸而捕魚,難道會沒有收穫嗎, 但第二年就沒有魚了;燒燬樹林來打獵,難道會沒有收穫嗎? 但第二年就沒有野獸了。

用欺騙和作假的方法,即使如今有用,以後卻不會再有第二次了,這不是長久之計。

相關人物

雍季是春秋時期晉國大臣,故事竭澤而漁的主要人物。

狐偃(約前715年~前629年),春秋時晉國的卿。亦稱子犯、舅犯、咎犯、臼犯、狐子、狐突之子,晉文公重耳之舅,故又稱舅氏。公子重耳(即晉文公)的舅父,亦稱舅犯(一作咎犯)。

其父狐突,字伯行,為大戎狐氏(今山西交城卻波村人)。與晉同祖,是晉支族入主諸戎部落者.狐偃忙於大戎。

其姊(或妹)狐姬嫁於太子詭諸(晉獻公)後,其父狐突「事晉為大夫」,狐偃即隨其父至晉都曲沃(今山西聞喜)。公子重耳少年時期便受教於狐偃,趙衰等。這幾個人「實左右之,公子居則下之,動則 焉」,成年以後仍是如此。

後來楚成王贊他「廣而儉,文而有禮」顯然是狐趙等人耳濡目染的結果。獻公八年(前671年),遷都絳(今山西新絳,一說翼城),狐偃隨重耳至絳。獻公十二年,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今山西隰縣西北),夷吾居屈(今山西石樓),狐偃又隨重耳至蒲。

獻公二十一年,驪姬誣諂申生有弒君殺父之意,申生自縊身亡。狐偃保重耳「備守蒲城」,一年後出亡。有關狐偃這數十年的事蹟,史載不詳。

據考,獻公為太子時,重耳即己**,狐偃寄人籬下,盡為父為師之勞,不會有大的作為,但對晉後期政局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文公染於舅犯,故霸諸侯,功名傳於後世。」評價中肯貼切。

狐偃隨重耳出亡時,已逾花甲之年,仍不辭勞苦,夾輔重耳,為他出了很多計策,使重耳最終得以返回晉國,巨集圖霸業。

重耳一行離晉後,狐偃力主去狄。當時,齊國是中原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北杏盟約後,齊桓公實際上已成為中原盟主。楚國也是南方的經濟軍事大國。

狐偃為何棄強投弱呢?因為他意識到,齊楚千里迢迢,沿途崇山大川,舉步維艱,倉皇出走又缺乏給養,即使能免於追殺,也會困死途中。且齊楚是否肯予接納,也有疑問。

而狄近易達,又是重耳母國,納公子重耳應在情理之中。還有狄晉毗鄰,可以觀望動靜,蓄力待時。可見,這個決定不失為上策。

重耳在狄十二年,狐偃反勸他赴齊。此時戎狄勢力大為削弱,己無力幫助重耳「成事」,齊桓公雖年已垂暮,但雄心猶在,欲借晉為助,與秦楚抗衡,維持霸主地位。

竭澤而漁是一則什麼故事?意為什麼?比喻什麼?

8樓:匿名使用者

竭澤而漁,抽乾池水,捉盡池魚。比喻目光短淺,缺乏深謀遠慮。語出《呂氏春秋·義賞》: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淮南子·本經訓》:「焚林而田,竭澤而漁。

」 高誘 注:「竭澤,漏池也。」《明史·文震孟傳》:

「徐議濬財之源,毋徒竭澤而漁。」

春秋時期,晉文公率軍在城濮與楚國對峙,他問狐偃如何勝強大的楚軍。狐偃獻計用欺騙的辦法。他又問雍季如何處理,雍季說用欺騙的辦法只能是把池水弄乾捉魚,到第二年就沒魚捉了,打仗還是要靠實力。

晉文公用狐偃的計策打敗了楚軍,但在**行賞時雍季卻在狐偃之上。他說:「我們怎麼能認為一時之利要比百年大計重要呢?

」釋「竭」 上文「竭澤而漁」中的「竭」,指「乾涸」,這裡是使動用法,句意為使池水乾涸而捕魚。又,「**,山崩川竭」,意為因為**,山崩塌,河流乾涸。它還指「盡」,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又,「力竭而斃」,意為精力用盡而倒下。

【解釋】:澤:池、湖。

掏幹了水塘捉魚。比喻取之不留餘地,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也形容反動派對人民的殘酷剝削。

【出自】:《呂氏春秋·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

而明年無魚。」

【啟示】又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得與失永遠是一對矛盾。世上沒有絕對的得和失。所以明智的人得時考慮到了失,失時看到了得,在得失之間就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9樓:雨怡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晉文公率軍在城濮與楚國對峙,他問狐偃如何勝強大的楚軍。狐偃獻計用欺騙的辦法。他又問雍季如何處理,雍季說用欺騙的辦法只能是把池水弄乾捉魚,到第二年就沒魚捉了,打仗還是要靠實力。

晉文公用狐偃的計策打敗了楚軍,但在**行賞時雍季卻在狐偃之上。他說:「我們怎麼能認為一時之利要比百年大計重要呢?

:抽乾池水,捉盡池魚。比喻目光短淺,缺乏深謀遠慮。

滿意請給好評哈!

竭澤而漁故事詳細內容(現代文)

將《竭澤而漁》這個故事概括

10樓:匿名使用者

竭澤而漁的成語故事:公元前632年,晉國為了援助宋國,和楚國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打了一仗。當時,論實力楚國佔著明顯的優勢。

晉文公見楚軍來勢洶洶,就問計於他的舅舅大臣狐偃說:「楚兵多,我兵少,這一仗該怎樣打才能取勝呢?」狐偃回答說:

「我聽說善於打仗的人,不厭欺詐。你就用欺詐的辦法對付楚軍好了。」 晉文公又去徵求另一個大臣雍季,並告訴他狐偃的話。

雍季不大讚成這樣做,就打了個比喻說:「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

」意思是說:把池塘裡的水弄乾了才捉魚,那還有捉不到的?但到明年就沒魚可捉了;把山上的樹林燒光了再去打獵,那還有打不到的?

但到明年就將會沒有野獸可打了。欺詐的辦法雖然可以偶爾用一下,但以後就不能再用,這不是長遠之計啊! 當時也想不出更好地制勝楚軍的辦法,在這種情況下,晉文公還是採用了狐偃的計謀,假借遵守自己流亡時向楚莊王許下的「退避三舍」的諾言之名,連續三次後撤,以避其鋒芒,為自己選擇了有利的時機和殲敵的地形;而楚軍呢?

見晉軍一退再退,誤以為晉文公膽怯,不敢與之交戰,就緊逼不捨,結果被晉軍打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這場歷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戰,終以楚國的失敗,其領兵大將成得臣被迫自殺而告結束。 根據這個故事,後來人們引出「竭澤而漁」這個成語。

11樓:窗前凝望

簡單 兩句話:漁民為了捕撈池塘裡面的魚,就把池塘裡面的水弄乾了,再捕魚。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不想不考慮後果,不能只顧眼前利益,目光要長遠。

12樓:匿名使用者

竭澤而漁,抽乾池水,捉盡池魚。比喻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打算。語出《呂氏春秋·義賞》: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淮南子·本經訓》:「焚林而田,竭澤而漁。

」 高誘 注:「竭澤,漏池也。」《明史·文震孟傳》:

「徐議濬財之源,毋徒竭澤而漁。」春秋時期,晉文公率軍在城濮與楚國對峙,他問狐偃如何勝強大的楚軍。狐偃獻計用欺騙的辦法。

他又問雍季如何處理,雍季說用欺騙的辦法只能是把池水弄乾捉魚,到第二年就沒魚捉了,打仗還是要靠實力。晉文公用狐偃的計策打敗了楚軍,但在**行賞時雍季卻在狐偃之上。他說:

「我們怎麼能認為一時之利要比百年大計重要呢?」

一言九鼎這個成語故事講了一件什麼事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 援趙 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

畫蛇添足這是個古代成語故事寫的是什麼事簡短一點概括一下

古代楚國有個貴族,祭過祖宗以後,把一壺祭酒賞給前來幫忙的門客。門客們互相商量說 這壺酒大家都來喝則不夠,一個人喝則有餘。讓咱們各自在地上比賽畫蛇,誰先畫好,誰就喝這壺酒。有一個人最先把蛇畫好了。他端起酒壺正要喝,卻得意洋洋地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繼續畫蛇,說 我能夠再給它添上幾隻腳呢!可是沒等他把腳畫完...

勝利的故事,《勝利的故事》講了一件什麼事

馬雲,一張稜角分明 消瘦奇特的臉龐,一派狂放不羈 特立獨行的做事風格,一副兩肋插刀 不計回報的古道熱腸 以 光明頂 命名公司會議室,與金庸密切交往,聚集網際網路英雄人物 西湖論劍 馬雲的種種言行,頗似一位縱橫商海江湖的大俠。馬雲之所以讓當今的無數草根創業者崇拜,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馬雲也曾跟我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