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楚城濮之戰晉勝楚敗原因,晉楚城濮之戰晉勝楚敗原因

2021-04-18 00:15:27 字數 3610 閱讀 3662

1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時期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34303735,晉、楚兩國爭奪中原霸權,楚國為阻止晉國南下,便與其鄰國曹、衛結盟,作抗晉前哨。周襄王十九年(公元前 634年)冬,楚成王又以宋背楚從晉為名,聯合鄭、陳、蔡、許等國出兵進攻宋都商丘。宋向晉求救,但晉、宋兩國之間隔著曹、衛兩國,晉文公見楚聯軍勢力強大,怕勞師遠征於晉不利,決定先攻弱小的曹、衛兩國。

楚國識破了晉國的企圖,不為所動,仍繼續圍攻宋都。宋再次派人求救。晉文公為難了,不救,宋晉必絕交,等於放棄求霸;救吧,孤軍深入,實無取勝把握;想請齊、秦相助,又怕兩國不答應。

後來,晉文公採納了元帥先軫之謀:讓宋賄賂齊、秦,託他們勸楚撤兵,並將曹、衛一部分土地送給宋國,楚見盟國土地被宋佔去,必定拒絕齊、秦的調解,這樣可以加深齊、秦與楚的矛盾,打消其觀望態度,站在晉國一邊,同時也可斷絕宋國降楚的念頭。後來,如晉所料,果然出現了晉、齊、秦、宋聯合對楚的局面。

楚成王深知楚軍戰線過長,後方空虛,加之現在雙方力量的對比已經發生了變化,決定撤兵,自率部分楚軍退至申(今河南南陽北),以防秦軍襲其後方。但統帥子玉剛愎自用,不聽成王知難而退的告誡,堅決不撤宋圍。成王亦存僥倖取勝心理,又給子玉補充了少量兵力。

子玉為尋找藉口與晉決戰,提出晉要曹、衛復國才解宋圍的要求。晉文公不好公開拒絕,遂將計就計,私下答應曹、衛復國,但必須以與楚斷交為條件,同時扣留楚國使者,以激怒子玉北上決戰。果然,子玉忿而北上,棄宋直撲曹都陶丘(今山東定陶東北)的晉軍駐地。

晉文公下令全軍「退避三舍」(一舍30裡) ,以答謝自己過去流亡楚國時受到的禮遇和當時許下的諾言。這樣既可以避開楚軍鋒芒,又可靠攏齊、秦軍隊,便於聲援。子玉以為晉軍畏懼,率軍追至城濮。

兩軍對壘,晉軍分上、中、下三軍部署:上軍在右,下軍在左,中軍居中,先軫及晉文公坐鎮中軍指揮。楚聯軍亦按左、中、右三軍配置:

陳、蔡軍編為右軍,實力較弱;一部楚軍編為左軍,戰鬥力較強;中軍為楚軍精銳,由子玉指揮。二十一年四月初二,決戰開始。晉下軍把駕車的馬蒙上虎皮,首先向楚右軍發起猛攻,陳、蔡軍一觸即潰,全軍瓦解。

這時,晉上軍豎起兩面大旗,並在陣後揚起塵土,佯裝後退。子玉不察虛實,下令左軍追擊。待其突出之時,晉元帥先軫指揮中軍向其暴露翼側攻擊,斷其退路,晉上軍亦回頭夾擊。

楚左軍大部被殲。子玉見兩翼均敗,大勢已去,急忙下令收兵,退回楚地。城濮一戰終以晉勝楚敗而告終。

戰後,晉文公被周襄王策命為侯伯,一躍成為中原霸主。

2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還是楚國的將領的能力不如晉將,成得臣雖有些本領,但是驕傲,且脾氣暴躁,並且,輕敵冒進,這是楚國失敗的主要原因

3樓:藍獅無敵

楚軍輕敵冒進,晉軍退避三舍,避其鋒芒.

4樓:匿名使用者

5樓:匿名使用者

1.退避三舍,誘敵深入

2.退避三舍,同樣可以積聚士氣.

3.楚驕兵必敗嘛..

其實內容都不記得了.. 隨便寫寫的

6樓:手機使用者

功在先軫!

先軫是bai我國第一du個記載中使用zhi計策進行戰爭的統帥,在此之dao前的戰爭基本都和友專誼賽似的,而此屬戰從道義上的退避三舍使得晉國佔據了有「道」的大義名分,同時在戰略上起到了麻痺敵人,同時激昂本軍之氣的作用,在戰術上誘敵深入,是比較早的「口袋陣」,同時馬蒙虎皮的首創戰術也是可圈可點。在此之後才給了以孫武等兵家廣闊的想象空間。只是先軫未揚大名,實在是委屈了。

而楚軍的子玉則是第一個碰到了「不按規矩出牌」的將領,打輸了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他在戰事不利的情況下撤兵,儲存了實力,也是一位合格的將軍,以現在觀點去為難古人是錯誤而可笑的。

7樓:東南人文洞悉

城濮之戰,晉軍首次使用計謀,大敗楚軍

《晉楚城濮之戰》中,文中哪幾句話說明了晉勝楚敗的原因~並且翻譯下~謝謝 5

晉楚城濮之戰中晉勝楚敗的原因是什麼?

8樓:漫閱科技

晉、楚城濮之戰,是春秋前期最大的一次戰爭,也是我國古代戰爭史上有名的戰例之一。

晉國能夠打敗楚國,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以晉文公為首的晉國統治集團,有發憤圖強、創立霸業的決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在政治、軍事方面作了許多準備。在政治上,晉文公能夠注意收攬人心。

例如,對內,他不是專以嚴刑峻法來維護統治,而是較多地注意了對人民的"教化",這自然就相應地得到人民的好感。對外,他不僅把周天子這張王牌抓到手裡,用"尊王攘夷"的口號對各國諸侯作一般的號召,而且還善於利用楚國同齊、秦以及其他一些諸侯的利害矛盾,爭取齊、秦等國的合作,以壯大自己的力量。城濮戰爭開始的時候,晉文公以實行諾言、報答楚成王的恩惠作藉口,命令晉軍退卻九十里。

這一行動本身,也使晉軍贏得了政治上的主動。在軍事上,他早在回國即位的那年(前636),就著手訓練軍隊。在以後的兩三年裡,晉國君臣又採取種種措施,來提高晉軍的士氣和作戰能力,就是在伐衛攻曹和城濮大戰的過程裡,也沒有忽略這方面的訓練。

晉軍將領不但勇敢,而且有智謀,有策略。晉軍"退避三舍",從軍事方面說,是劣勢的晉軍為了儲存力量、待機破敵而採取的一個有計劃的重要步驟。這樣,晉國就避開了在不利條件下同楚國決戰,達到了積極防禦、激勵士氣的目的。

決戰的時候,晉軍避開了敵人強大的中軍,選擇了力量比較薄弱的兩翼衝擊,使自己在區域性上佔據了優勢。一戰而勝,再及其餘,終於打了勝仗,從區域性的優勢轉變為全域性的優勢。另外,晉軍以豎大旗和拖樹枝揚灰塵的方法,假裝失敗逃走,造成敵人的錯覺,然後出其不意地攻擊敵人。

這也是晉軍變劣勢為優勢,化被動為主動,以致最後取得勝利的一個原因。

其二,在楚國方面,楚國統治集團內部,對晉、楚鬥爭形勢的估計和主張不盡一致。楚成王一方面認為晉國太強大,要打敗它很困難;另一方面又不甘心晉國阻礙自己霸業的發展,想同它較量一番。所以,當子玉堅持要同晉國打仗的時候,他又懷著僥倖求勝的心理,不堅決加以制止。

子玉倒是堅決主戰的,但是他又過低地估計了晉國的力量,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驕傲輕敵,對這次戰爭沒有足夠的準備。楚國君臣這種戰略思想上的矛盾和錯誤,是楚軍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其次,大戰以前,楚國雖然糾合了陳、蔡等幾個小國的軍隊,但是這些軍隊都是臨時拼湊而成,組織渙散,戰鬥力不強。

子玉沒有加以整頓。在決戰的時候,他又放鬆了對左右兩翼的加強,所以戰爭一開始,兩翼就立刻崩潰了。楚軍的戰術也不像晉軍那樣機動靈活。

晉軍已經集中兵力向自己的左右兩翼進攻了,強大的中軍仍舊按兵不動,坐等晉軍把自己的左右兩翼各個擊破。這樣,自己的優勢就逐漸變為劣勢,終於全面失敗。

簡述城濮之戰的經過,分析晉勝楚敗的原因。希望大神不吝賜教,萬分感謝!!

9樓:匿名使用者

晉文公長於收攬人bai心,du一即位就採取子犯「入務zhi利民」的建議,dao使民;教民內以「義、信、禮」,容使民能為己所用。因此,從圍曹救宋,拘楚宛春復曹、衛,到決戰城濮,晉國君臣將帥無不認真運籌策劃,甚至連役卒輿人也主動獻謀出策。內部和睦,君臣同心、軍民協力,為晉國創立霸業奠下堅實的政治基礎。

反之,楚國君臣對戰爭形勢的估計和意見不一;子文傳楚軍統帥之職於子玉,蒍賈卻不認為子玉能勝任;面對晉、宋、齊、秦的聯盟,楚王「知難而退」、「楚眾欲止」,子玉則非戰不可。內部矛盾,君臣不和、軍民不協,抵消了應戰的力量,這是楚軍自取滅亡的主要原因。

退避三舍這一典故是來自城濮之戰中嗎

退避三舍這一成語的相關戰役確實是城濮之戰 退避三舍,出自於 左傳 僖公二十三年 遇於中原,其避君三舍 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公元前637年,晉國的流亡公子重耳到了楚國,楚成王接待了他,重耳承諾萬一將來晉楚兩國鬧矛盾,在戰場上相遇,就命令晉軍後退九十里 退避三舍,三十里為一舍 後來晉楚雙方在城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