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雷電不用電子裝置就能產生那麼強大的電能 人類怎麼不能

2021-03-30 15:26:25 字數 5668 閱讀 8310

1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按照你的說法來幹,那就直接利用雷電就好了何必還要人再造一個呢,但是至今為止都沒有哪個科學家能設計一個儲存雷電的裝置,就是因為它的能量太大,人類控制不住。一般說來存電裝置是電容,但是自然界這麼大的能量必須要有地球這麼大的電容才能儲存得下,你覺得可能嗎?所以,這個就別想了。

你說雷電是自然界氣流摩擦產生的能源不是人類工程所產生的因此它具有一次效能源的特徵。這句話我不太懂

2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一次效能源,通常指煤炭、石油,是直接從大自然中得到的。我不知道一級能源是什麼概念,怎麼定義的。

雷電和陽光,風力一樣都是可再生能源。

只要地球在轉動,只要有太陽光的照射,大氣就會流動。

只要有海水蒸發,和氣流作用,就會在雲層中產生電荷霧滴隨地面熱氣流上升,到一定高空冷卻後再向下降落。這樣反覆的摩擦生成電荷。通常認為上層為正電荷,地表層為負電荷。

在電荷沒有達到幾萬伏高壓的情況下,是可以採集的。

現代超級電容器已經在開發研究階段,可以暫時儲存大量電能。

高壓逆變已經實現,我國超高壓直流電網,技術已經很成熟。

雷電的能量這麼大 科學家們咋不想辦法把它給儲存起來?

3樓:匿名使用者

技術有限,目前還做不到啊,如果能控制利用這種能量,人類就空前強大了

4樓:do單人旁

首先明白一點目前為止電的儲存都是以其他形式能量儲存的,比如說電池,是通過將電能轉化成化學能儲存的,那麼問題來了**來這麼大容器來儲存這種不穩定難以儲存的能量呢?並且在這種過程中裝置的維修,安全的防護,以及生產成本是不可估量的以現在的人類文明來說。所以說應該說是在研究的。

不過不合實際

5樓:我為一生何求

現在還沒有那個計術和裝置

6樓:匿名使用者

以目前的技術成本太高

雷電是大氣中一種劇烈的放電現象,放電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1)如果發明一種能夠收集雷電電能的裝置,

7樓:毛爺爺

(1)電路中總功率p=1100w×

20=2.2×104w,

由p=wtp

=4.4×1j

2.2×1w

=2×104s;

(2)由p=ui得幹路電流:

i=pu

=2.2×1w

220v

=100a,

幹路導線上產生的熱量:

q=i2rt=(100a)2×0.05ω×10×60s=3×105j;

(3)發生雷暴天氣時,為了預防雷電引起的災害,從避開雷電為入手點,預防措施有:

①高大建築物要安裝避雷針;

②雷雨天不能接打手機;

③雷雨天不能在空曠的地上行走;

④雷雨天不能在樹下避雨.

答:(1)正常工作2×104s;

(2)幹路導線中的電流是100a;幹路導線上產生的熱量是3×105j;

(3)高大建築物要安裝避雷針(或雷雨天不能接打手機、雷雨天不能在空曠的地上行走、雷雨天不能在樹下避雨).

為什麼會有那麼強大的雷電?能量如此強大?總電量不亞於發電廠吧

8樓:匿名使用者

大自然的威力

人太渺少,不能利用

9樓:斜陽紫煙

是。但這種能量主要是短時間爆發出來的人們還有找到接收和儲存這些能量的方式。另一方面是發生的時間和地點的不確定性。

人工的電和自然的雷電在物理性質上有什麼區別

10樓:

本質區別沒有,自然的雷電電流更大,人工還不能製造出那麼強的放電現象。

雷電是怎麼產生的

11樓:溜達的專用

雷電起因一般被認為是雲層內的各種微粒因為碰撞摩擦而積累電荷,當電荷的量達到一定的水平,等效於雲層間或者雲層與大地之間的電壓達到或超過某個特定的值時,會因為區域性電場強度達到或超過當時條件下空氣的電擊穿強度從而引起放電。

空氣中的電力經過放電作用急速地將空氣加熱、膨脹,因膨脹而被壓縮成等離子,再而產生了閃電的特殊構件雷(衝擊波的聲音)。

雷電的電流很大,其峰值一般能達到幾萬安培,但是其持續的時間很短,一般只有幾十微秒。所以雷電電流的能量不如想象的那麼巨大。不過雷電電流的功率很大,對建築物和其他裝置尤其是電器裝置的破壞十分巨大,所以需要安裝避雷針或避雷器等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這些建築和裝置的安全。

擴充套件資料

雷電活動的一般條件

(1)地質條件:土壤電阻率的相對值較小時,就有利於電荷很快聚集。區域性電阻率較小的地方容易受雷擊;電阻率突變處和地下有導電礦藏處容易受雷擊;實際上接地網電阻率,會增大雷擊概率。

(2)地形條件:山谷走向與風向一致,風口或順風的河谷容易受雷擊;山嶽靠近湖、海的山坡被雷擊的概率較大。

(3)地物條件:有利於雷雨雲與大地建立良好的放電通道。空曠地中的孤立建築物,建築群中的高聳建築物容易受雷擊;大樹、接收天線、山區輸電線路容易受雷擊;符合尖端放電的特性,基站鐵塔建成後也會增大雷擊的概率。

雷電分直擊雷、電磁脈衝、球形雷、雲閃四種。其中直擊雷和球形雷都會對人和建築造成危害,而電磁脈衝主要影響電子裝置,主要是受感應作用所致;雲閃由於是在兩塊雲之間或一塊雲的兩邊發生,所以對人類危害最小。

12樓:羿利葉向酉

雷電成因重要學說:

實驗及觀測結果證明:雷雨中較大雨點所帶負電荷較多,即帶淨負電,而小雨點則帶有較多正電荷,即其電性為正。我們又知道,雨點在空氣中下降時,其所能達到之最大速度(稱為終速度)約與其半徑之平方成正比,因而重力作用可使大小雨點分開,同時亦使正負電荷分離;而分離的量隨水降下所需之時間而增大,終可建立起足以引起空間放電的電場強度,此一電場方向恰與雷雨雲中所觀測到的相符合。

以上的說法道理很簡單,問題在於為什麼正電荷偏找小雨點?而負電荷又偏要找大雨點呢?關於這方面,重要的學說有以下幾種:

(一)雨點**說:雨點在空氣中下降受到三種力,即向上的空氣浮力及阻力與向下的重力。開始時重力較大,但隨著雨點的長大,空氣浮力及阻力均增加,最後達到三力平衡並以終速度下降,此時如雨點過大,常**為數個,並因而濺出很多水微粒。

在另一方面來說,雨點降落中如發生碰撞,亦可導致同一結果。如此**的雨點,應可同時使電荷分開,因而形成電場。此說經實驗發現至少有兩點與實際觀測結果不符:

1.無論雨點如何**,實驗發現裂開之較大部份帶淨正電,而濺開之水花則帶淨負電,即由重力分離的結果,應使雲頂為負而下部為正,此與觀測雷雨雲的事實不符。

2.在空中雨點碰撞的機會幾乎等於零,此種作用應不重要。

由於以上缺點,此說已漸漸不被重視。

(二)感應說:此說又分兩種,即英人艾斯特與蓋太爾於一八八五年所創之感應說及一九二九年英人威爾遜所倡之離子捕捉說,此二派及經美人薩陶推廣綜合為一。其要點為帶電質點在空氣中系沿氣流及電場之合成路徑運動,因而大小不同之二帶電體,在空中互相接近時,由於彼此間所生之電感應,及空間放電的結果,可使較大者帶負電荷,而較小者帶正電荷。

圖四所示即薩陶計算出來,半徑19μ與15.2μ的二雨點之相關路徑圖及電感應後的結果。在另一方面,空間離子亦可視為一個小的帶電體,只是它較雨點小得太多,故行近時正負離子中的一種將被雨點捕捉,亦即使雨點的同類淨電荷增加。

圖五即正常大氣電場下離子流狀況。由圖可知,在適當電場下,通過a之離子可累積至雨點上。此說不但由薩氏實驗證明,亦與觀測事實相符,唯一遺憾的是如此產生的電場強度增加很慢且不易達到能產生空間放電的強度,故仍有許多懷疑的地方。

(三)冰晶碰撞說:此說與雨點**說同為辛普森所創,他認為冰晶互碰時,可導致電荷轉換,因而使正負電荷分離,並形成電場。此說不但犯了前述雨點**說的毛病,同時不能滿足暖雲(或稱水雲),即雲頂在結冰高度以下之雲,亦可產生雷雨之事實,故不健全,已不被重視。

(四)稀溶液冰凍說:此說由澳克曼及雷納二氏根據稀溶液結冰時,在冰及溶液交介面可生成一與溶液濃度成反比之電位差之事實而建立;我們知道,含鹽或其他溶質之雨點可視同溶液,因而應用以解釋雷雨中電場之形成。此說除與冰晶說有相同缺點外,更有兩個問題無法解釋!

1.溶液在冰凍時雖然形成電位差但是可分離之電荷量受濃度變化的影響極大,難以視為穩定現象;2.所成電場方向往往與事實不符。

總之雷雨中電場形成之理論基礎尚未成熟,有待我們努力**。至於摩擦生電一說更為明顯之錯誤。我們知道玻璃棒與絲絹,琥珀與毛皮摩擦可生靜電,但同為水珠的雨點不要說發生摩擦的機會幾近於零,就是發生摩擦亦不會生電,此點在「積雲與雷電」一文中曾提及,讀者不可不察。

13樓:潮佑平衡鶯

雷電是伴有閃電和雷鳴的一種雄偉壯觀而又有點令人生畏的放電現象。雷電一般產生於對流發展旺盛的積雨雲中,因此常伴有強烈的陣風和暴雨,有時還伴有冰雹和龍捲。積雨雲頂部一般較高,可達20公里,雲的上部常有冰晶。

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氣對流等過程,使雲中產生電荷。雲中電荷的分佈較複雜,但總體而言,雲的上部以正電荷為主,下部以負電荷為主。因此,雲的上、下部之間形成一個電位差。

當電位差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會產生放電,這就是我們常見的閃電現象。閃電的的平均電流是3萬安培,最大電流可達30萬安培。閃電的電壓很高,約為1億至10億伏特。

一箇中等強度雷暴的功率可達一千萬瓦,相當於一座小型核電站的輸出功率。放電過程中,由於閃道中溫度驟增,使空氣體積急劇膨脹,從而產生衝擊波,導致強烈的雷鳴。

帶有電荷的雷雲與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時,它們之間就發生激烈的放電。在雷電放電地點會出現強烈的閃光和**的轟鳴聲。這就是人們見到和聽到的閃電雷鳴。

暴風雲通常產生電荷,底層為陰電,頂層為陽電,而且還在地面產生陽電荷,如影隨形地跟著雲移動。陽電荷和陰電荷彼此相吸,但空氣卻不是良好的傳導體。陽電奔向樹木、山丘、高大建築物的頂端甚至人體之上,企圖和帶有陰電的雲層相遇;陰電荷枝狀的觸角則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

最後陰陽電荷終於克服空氣的阻障而連線上。巨大的電流沿著一條傳導氣道從地面直向雲湧去,產生出一道明亮奪目的閃光。一道閃電的長度可能只有數百千米,但最長可達數千米。

閃電的溫度,從攝氏一萬七千度至二萬八千度不等,也就是等於太陽表面溫度的3~5倍。閃電的極度高熱使沿途空氣劇烈膨脹。空氣移動迅速,因此形成波浪併發出聲音。

閃電距離近,聽到的就是尖銳的爆裂聲;如果距離遠,聽到的則是隆隆聲。你在看見閃電之後可以開動秒錶,聽到雷聲後即把它按停,然後以3來除所得的秒數,即可大致知道閃電離你有幾千米。

14樓:板忠趙歌

雷電是發生在雷雨雲中的電學現象,並且,也只有雷雨雲才可能造成雷電。

因此,雷雨雲的存在就成了雷電發生的先決條件。在大多數情況下,雷雨雲在產生雷電的同時,還伴隨著降水,雷雨雲在氣象學裡叫積雨雲。只有發展成熟並伸展得很高的積雨雲才有雷電現象出現。

在發展成熟的積雨雲裡,正電荷集中在雲的上部,負電荷集中在雲的中下部,但在雲的底部,還有一個範圍不大的帶正電荷的區域,這裡上升氣流有區域性的極大值。雲中電荷的產生和分佈,與雷雨雲形成的客觀過程以及雲中所發生的微物理過程有關。

在雷雨雲的不同部位,聚集了兩種不同極性的電荷,當聚集的電荷達到一定的數量時,在雲內不同部位之間或雲與地面之間就形成了很強的電場。這電場的強度平均可以達到幾千伏特/釐米,區域性區域可以高達1萬伏特/釐米。這麼強的電場,足以把雲內外的大氣層擊穿,於是,在雲與地面之間,或者雲的不同部位之間,以及不同雲塊之間激發出耀眼的閃光,這就是閃電。

人們經常看見的閃電形狀是線狀閃電或枝狀閃電,它有耀眼的光線。整個閃電象橫向或向下懸掛的枝叉縱橫的樹枝,又象地圖上支流很多的河流。線狀閃電多數是雲對地的放電,它是對人類危害最大的一種閃電。

大自然的語言,大自然的語言

1以大自然的語言來寫更生動形象,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2自己畫 3邏輯順序,不能,是案由主到次來寫的 4很多。自己找6不能 大自然的語言有哪些?通過 動植物的表現,我們可以對將要發生的自然現象有所預知。大自然的語言有哪些?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早蚯聞蟬叫,晚蚯迎雨場.麻雀囤食要落雪.螞蟻壘窩要落...

關於大自然的自然段,關於大自然的故事

1.讓我們感受大自然的無憂無慮的魅力,傾聽大自然的魅力,它創造了一幅永遠存放在人們心裡的完美圖畫,讓我們用真誠的心感受大自然,用期待來撫摸大自然,讓我們面對大自然的魅力,大聲驕傲的喊出 我愛大自然!2.我們生於大自然,長於大自然,關於大自然的故事 有人為了晒衣服,曾在相距不遠的兩棵樹上拴了鐵絲,久而...

大自然的啟發,大自然的啟發400字

大自然的啟bai示 在大自然中du,有許多的奧祕在等著我們 zhi去發現 去dao 讓我們去尋找吧!回 答青蛙的眼睛對動的東西非常敏感,但是對靜止的東西卻 視而不見 科學家就從青蛙的身上得到啟示,發明了電子蛙眼。這門科學叫仿生學。科學家經過了三次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裡飛行的祕密。原來,蝙蝠在夜裡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