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講愛與感情是怎麼樣的?佛法怎麼樣看待人世間

2021-03-24 00:41:58 字數 6172 閱讀 6963

1樓:匿名使用者

「有毒花名曼珠沙華,開一千年 落一千年 葉落花開 花開葉現。花葉永不相見

。情不為因果 緣註定生死。」我想這是最美的愛情了,但是紅樓夢裡說的最好「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佛法對於愛情未置肯否,一切隨緣

完美都是相對的,殘缺是絕對的

美好的愛情,常伴悽美的結局

長久的愛情,卻都是歡喜冤家

你說誰是完美誰又是不完美

2樓:任海星

想要愛就別怕傷害,什麼時候心裡的那道傷都釋然了就超越了。

宗薩欽哲仁波切答:請問當面對感情的善緣時該如何珍惜

3樓:涵銳金麗耀渾

想要愛就別怕傷害,什麼時候心裡的那道傷都釋然了就超越了。

相愛同結,愛不能離,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什麼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我的理解是,相愛而結合,有愛不能互相離開,每個家庭都是有父母子孫,這三句話結合來看,就是一個迴圈,父母生出孩子,孩子長大又會戀愛結婚變成父母再生出孫子,周而復始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如何看待金錢

5樓:匿名使用者

在修行途中,有復緣遇到顯、密、制禪宗的不同老師,知道十萬八千法門各不相同,殊途同歸,皆從自己心內求法。我若見他人過,是我的過錯。我若見他人的好,是我的好。

宗薩仁波切的書我讀過《正見》,很是讚歎。又知道仁波切是首位佛學博士,對他的博學也很是欽佩。至於其他,我不甚瞭解,不敢妄言。

歸根到底,佛說一切依法不依人。既然世人皆有所知障,不如多花時間參究經典,反觀自照。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是一個怎樣的人?

6樓:匿名使用者

本人不是藏傳佛教徒。但是我應該看了所有宗薩仁波切的書,聽過他不少英文開示的錄音,也看過他不少開示**。當然,他的小活佛踢足球,那個旅行者和魔法師這兩部片我也看過,就等著找他的新片看看。

在fb上也一直關注仁波切的動態和新開示。

仁波切到底是怎樣的人,這些只能說是通過**和他的語言文字以及藝術表達來構成的印象。

他會拿自己來開玩笑,他也會拿徒弟和一些現象來開玩笑。他說自己沒有什麼不平凡的,也叫大家千萬不要把他完美化,以免失望,他更質疑自己是否是一位稱職的上師。但是他不斷努力,不斷造福眾生,從未間斷地通過一切日常接觸到的途徑弘法。

當他前陣子說他有女朋友,一群人嚇到了。(其實知道仁波切可以分為在家和出家,因為對藏傳法衣不太瞭解,問了藏傳***,說宗薩仁波切的法衣是在家仁波切)

之前他指出和勸導網上釋出密宗影象的問題,令到一些人煩惱,他也道歉澄清內容所指。

在一次被某電視訪問的時候,記得他被問到有沒有什麼煩惱的時候,他毫無修飾地直說有,而且很多,甚至也有找心理醫生諮詢**。

給我的感覺?仁波切很真,直面自己和環境的一切好與壞,也不退縮。是一位對佛法的弘揚有承當的大丈夫!

7樓:百度使用者

宗薩仁波切,是經得起任何考驗的。

是一位大成就者。

8樓:匿名使用者

你心中有佛,人人皆是佛陀;

你心中有魔,佛陀亦是妖魔。

在評價別人之前,先問一問自己:「我是怎樣的人?」

9樓:匿名使用者

要看你是想把他放在什麼位置了

做為一個人活得真實 看看他的電影 瞭解他對人生的感悟 不妨

但是關於宗教 虔信於他 就不能把他做為人來評價這麼簡單了

10樓:希熱秋傑

我們凡夫看自己都是一屁股屎,怎麼能看懂圓滿智慧的宗薩仁波切呢?對智慧要懂得禮拜和崇敬 要有高山仰止的敬意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什麼是空性?

佛法是怎麼勸人放下愛情的

11樓:匿名使用者

問世間情為何物-蔣揚欽哲仁波切開示

每次演講,我總會遇到千奇百怪的問題,記得有一次有人問我:「為什麼愛得愈深,痛苦就愈強烈?」這是很普遍的問題,而且我相信這個問題困擾著各個年齡層的人。

當然,這裡所謂的愛,除了愛情之外當然也包括親情。

曾有人告訴我一個發生在巴黎的真實故事。一個年輕的高中女孩從小乖巧聽話,是父母師長心中的好孩子。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她認識了一位男孩,這男孩自幼失去父母,從小在缺乏愛和關懷的環境下長大。

他脾氣火爆到處惹事生非,個性衝動的他,在學校裡常因小事就對同學暴力相向,最後終於被學校開除。

女孩與他相戀之後,逐漸受他影響而與父母漸行漸遠。男孩則因為逞凶鬥狠的個性使得他無法謀得一份固定的工作,於是他想離開法國到國外重新開始新的人生。為了籌措旅費,男孩說服女孩以出賣肉體的方式賺錢,等存夠錢二人一起出國重新開始。

女孩被說服了,心想:只要二人能永遠在一起,任何犧牲都是值得的。女孩開始她的皮肉生涯,當她賺足旅費交給男友時,男孩卻只買了自己的機票遠走高飛。

他告訴女孩,他已無法和她骯髒的身體相處。

這是一個在現代社會中時有所聞的背叛故事。假設這個故事的發展是:二人一起出國開創新生活,而男孩卻在他國另結新歡。

這個為了愛可以拋棄父母、出賣肉體的女孩,為愛犧牲一切,當她知道男孩移情別戀時會有什麼反應?如果這份愛是建立在貪著和佔有的薄弱基礎之上,那女孩的反應就會是勃然大怒而非誠心祝福。這也表示她所做的犧牲是為自己的貪念而非對方的快樂。

這個結論很殘忍,卻是不爭的事實。

男女相戀時海誓山盟,愛到至深至切時甚至可以為對方犧牲生命。我們一般認為的愛情定義就是希望對方能快樂,奇怪的是:當其中一人另有新歡時,大多數的人都不會誠心獻上祝福,而是不計一切代價想拆散對方挽回頹勢。

如果為了愛一個人連最寶貴的生命都可以不要時,當對方找到另一個可以給他更多快樂的人,我們為什麼要生氣、憤怒,甚至不惜兩敗俱傷呢?這樣說並不是要給負心的人藉口,而是希望大家能真切反省自己口口聲聲說的「愛」是什麼?

熱戀中的男女總希望二人能永遠不分開,想盡一切辦法要把對方綁在身邊,只要一分開就感到痛苦,會用盡各種方法追蹤對方的行動。雖然嘴上說是關心,其實不過是為滿足自己的佔有慾望,當貪念愈來愈多、多到無法滿足時,我們就會因為達不到而產生痛苦,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愛一個人愈深,痛苦也愈深的道理。

貪著就像是一種***,常有美麗的外表作裝飾,當我們被以愛做掩護的貪著纏上時,就墮入五里霧中無法看清事實。熱戀中的人很難用理智去分析眼前的這個人是否真正適合自己,眼裡看到的盡是對方優點,因為分不清愛和貪著的界限,一心一意只想讓對方完全屬於自己,而結婚似乎就是滿足這念頭的唯一方法。婚後佔有對方的貪念減少、激情慢慢消失,這時才會用理智看待生活,婚前對方的優點在此時完全消失不見,兩人開始互相埋怨,抱怨對方與婚前判若兩人。

其實眼前的人並沒改變,只不過當初並沒有靜下心來用理智判斷而已。當生活中充斥著不滿與抱怨,當初愛得你死我活的兩人,最後可能落到對簿公堂終至分道揚鑣的結局。

自己是個出家人,不曾品嚐過愛情,但我也曾檢視自己是否真正瞭解愛和貪著之間的差別。記得到印度求學不久,我至親的外婆過世。外婆以高壽往生,遺容安詳,就佛法的觀點,我應該為外婆的重生而感到開心。

因為從許多跡象來看,外婆應該會轉生到一個好的來世。在生前年邁的外婆不能自由行走,耳不聰目不明,身體就像穿了八十多年的舊衣,在生活上帶給她極大的不便。而今她終於可以換上新衣,而我不但沒有給她祝福卻傷心不已。

後來我冷靜下來看外婆的辭世,才發現我傷心是因為我再也不能享有外婆的關愛,我的痛苦完全是出於貪著那份關愛而產生,失去和外婆相處的種種,讓我感到難過。當我分清楚自己傷心的原因時,我的悲痛很快地釋放了。

我並不是說我們不需要愛情,不需要有愛的物件。人在這世界上必須有愛的物件,因為這是支援我們生存的力量,而是應視「愛」為一種尊重。也就是與某人相處時,所帶來的種種美好回憶是來自於兩人和諧的結果,所以快樂的一半功勞應歸功於對方,加上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能快樂,所以尊重他人的立場是非常合理的。

與任何人相處時,如果對方臉上充滿了憤恨或內心悶悶不樂,我們也無法自在地享受歡樂,他方與自方的安樂是一體兩面的,所謂的「愛」或是「希望他人快樂」的理念,實在是具體的理由,況且獲得最大利益的是自己。

內心充滿真愛的人是沒有煩惱,沒有痛苦。以我而言,我愛的物件是這世上無量無邊的眾生,是我以外的每一個人,因為要讓別人得到快樂,我必須更努力,這物件是支援我生存和努力的方向。

如果希望伴侶成為支援你的力量,理智選擇就變得非常重要,我們必須冷靜地分辨愛和貪著之間的差異,觀察對方是否真正值得信賴。每個人都有缺點,如果我們貪著的衝動超越理智,就無法看到對方的缺點,即使知道缺點,也可能因為過分執著而給予美麗的藉口,這往往是未來痛苦的根源。如果我們觀察到對方的缺點,而這個缺點是可以接受的,這種透過了解而產生的關係,將是未來穩定生活的力量,日後就不會因貪著、無法滿足而痛苦了。

12樓:帥帥的良

首先,有一點,樓主要明白,佛是叫人放下,而不是放棄,對於有家庭的人,佛陀並不會說你們最好離婚這種話,種種電視劇的誤導其實很嚴重。

以下內容選自聖嚴法師《學佛群疑》——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嗎?

所謂感情,是指男女之間、親子之間和朋友之間的關係,亦即愛情、親情和友情。佛教徒仍是凡夫,不可能沒有父母,也不可能沒有朋友,而除了出家人之外,佛教徒也應有個人的配偶。佛把眾生稱為『有情』,也就是說脫離以上三種情,就不是眾生。

而且,學佛是由眾生來學的,是由凡夫開始的,任何人之間的接觸交往,都必須合情合理合法。如果佛教只講離欲,則無法使一般人進入佛門;如果佛的教化沒有感情的成分,也很難教化眾生。

佛法所稱的『慈悲』,似乎跟感情不同,但是慈悲的基礎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有人稱之為『愛』。愛除了分為有條件和無條件之外,也有『有我』和『無我』之別。佛菩薩的慈悲是無我的,人與人之間的愛是有我的;親子之愛是無條件的,男女之愛和朋友之愛則可能是有條件,也可能是無條件的。

佛法是要從基礎的愛來引導至無我的慈悲。

由於佛菩薩可以無我,眾生不可能無我,因此要教導眾生從有我的愛而漸漸進入無我的慈悲;也需要先從有條件的愛,而加以淨化成無條件的愛。因此,佛教不能一開始就叫人離開感情生活。

至於佛教徒應如何處理感情問題呢?家庭是感情關係的基礎。家庭的基礎從倫理上說是親子之情,它的構成始於男女的夫婦關係,繼而從家庭成員擴充套件到家庭以外的親戚朋友。

這都是因家庭的需要和社會的活動而形成友情的必要。中國有句俗諺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又說『夫唱婦隨,白首偕老』。這些都是以感性的情為基點。

如果沒有情,就像機器沒有潤滑的油,隨時都可能發生故障,也很容易因摩擦而受損傷。佛法目的不外為教化世間凡夫,誘導凡夫將矛盾化為和諧。因此,佛法有兩個不變的法門——智慧和慈悲。

智慧是理性,慈悲是感性;以智慧來指導慈悲、運用慈悲,就可使凡夫的情感從混亂變為條理,從矛盾成為和諧。情感如果離開理性的智慧,就會氾濫成災,自害害人。

有一部佛經,叫《六方禮經》,其中提到釋迦牟尼佛時代的印度,有一種宗教信仰,教人專門拜方位。如有一次佛看到一位叫屍迦羅越的青年,正非常虔誠地禮拜六個方位,便問他拜的是什麼。那位青年說不出所以然,只回答這是父親的意思,父親在世時拜方位,他去世之後兒子也應照著拜。

佛陀告訴他,佛教也拜六方,如其以孝順父母為東方,恭敬師長為南方,夫婦互相體諒為西方,愛護親友為北方,體恤僕從部屬為下方,尊敬出家修行人為上方;同時並說明了父母對兒女、師長對**、部屬傭人對主人以及修道的沙門對俗人,各別所應具有的態度和責任。像這些都屬於感情的範圍,是人間的倫理關係。能夠善於處理感情問題而過正當的感情生活,就是修行佛法的開始。

《維摩詰所說經》的〈佛道品〉中,記載普現色身菩薩與維摩詰的一段問話。

菩薩問維摩詰說:『你有父母妻子,也有親戚等眷屬,還有部屬和朋友,這不是很累贅嗎?』言下之意是你既是一位大菩薩,卻又拖家帶眷,怎會自在呢?

維摩詰答道:『我的母親是智慧,父親是度眾生的方法,妻子是從修行得到的法喜,女兒代表慈悲心,兒子代表善心和誠實;我有家,但它代表畢竟空;我的**就是一切眾生,我的朋友就是各種不同的修行法門,在我周圍獻藝的美女就是四種攝化眾生的方便。』

這一品涵蓋了在家人生活環境中的種種人事物,維摩詰不但不因有這些累贅而不自在,反以大智慧來運用大慈悲。他雖然過著與一般人相同的感情生活,但是自有其解脫自在的內心世界。

可見,佛教徒並不需要排斥感情生活,但看其能不能以理性來指導感性;以感性來融合理性。能夠以理性的智慧來指導感性的情感,生活一定過得非常豐富、順利、左右逢源,而且自利利他。

所謂佛法的指導和智慧的原則,是教我們如何處理感情問題,而不是要我們放棄、排斥或厭惡感情。如果用情不當,會帶來困擾;用情沒有節制,也會造成災難。例如:

父母對子女固然要愛護,但是溺愛,反而害了子女;男女之間應該相愛,可是婚外情或婚前複雜的感情生活,不僅會惹來家變的麻煩,也會給社會製造糾紛。另外,對親戚朋友以及師生之間、主僕之間等等關係,也都要基於理性而付出感情,否則徒生困擾。佛法,並非反對感情生活,而是要指導我們如何過合理合法的感情生活。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有妻子嗎,宗薩欽哲仁波切的女友

宗薩欽哲仁波切不是你想見想見就能見,我覺得你還是要隨緣,假如沒有緣分,你走遍天涯也見不到的,都是信佛的,何不相信緣分。宗薩欽哲仁波切的女友 阿彌陀佛。斗膽幫你回答,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這個尊貴的名字指的不只是某一個人 某一位上師,而是金剛乘 與不丹的藏傳佛教 中 欽哲傳承 的主要持有人至今的兩次轉世...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作品有哪些,宗薩欽哲仁波切的電影作品

正見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朝聖 到印度聖地做什麼 宗薩欽哲仁波切的電影作品 旅行者與魔術師 又名 旅行者與魔法師 拍攝於現實中的理想佛國不丹,是不丹第一部膠片電影。整部影片包圍在淳樸美好的山野風光與濃郁宗教氛圍中,故事平常得有些沉悶 一個夢想逃離家鄉去往美國的知識分子,心急難耐辭掉 公職踏上旅程,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