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第一年大年初二回孃家,是不是每年都要大年初二回孃家,過了第一年,不是每年大年初二回孃家可以嗎

2021-03-23 17:07:02 字數 5527 閱讀 3862

1樓:張十一

你好,一般回孃家都是大年初二,因為大年初一要給自己家族裡的長輩們拜年。所以回孃家,只能在初二了,按傳統習慣,十五以前都是拜年的時間,初二回孃家也算是第一時間了。其他的親戚或者朋友,只能在初三以後的時間裡轉轉了。

回孃家,在中國北方又稱走孃家。是一種很有特色的中國歲時風俗。作為一種古老的中國民俗文化,新娘出嫁三天便回門,稱為「歸寧」、「三朝回門」、「頭轉客」,含有「成家不忘娘」之意。

而新女婿去拜見岳父母,則有向他們表示「感恩戴德」之意,藉以增厚姻親之誼。每年正月初

二、初三,中國各地同胞出嫁的女兒要回孃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

回家時要攜帶禮品,名為帶手或伴手。必備辦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乾而已。

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儘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

作為一種古老的中國民俗文化,新娘出嫁三天便回門,稱為「歸寧」、「三朝回門」、「頭轉客」,含有「成家不忘娘」之意。而新女婿去拜見岳父母,則有向他們表示「感恩戴德」之意,藉以增厚姻親之誼。

2樓:蒙利黎

一般都是大年初二回孃家的。老祖宗享用供奉後,在初一(或初二)晚上就回到天上了,女兒就可以回家了。有的地方大年初二,女兒回孃家後,不能在孃家吃晚飯,必須在晚上前離開,到農曆二月二

日在回去住一晚上,但是有的地方卻必須要住一晚,初三中午前離開。這些規矩在舊社會特別是農村是很嚴格的,違反了就是大不敬大年初二回孃家 女婿拜年「法定日」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孃家,夫

婿同行給岳父岳母拜年,所以俗稱「姑爺節」、「迎婿日」。這一天,姑爺要精神抖擻,穿戴一新,帶上豐厚的禮物去看望岳父岳母。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3樓:皮皮死蝦

一般來說初二初三都可以,看你們那邊的習俗了。

過年的五大禁忌

已經出嫁的女兒不能回孃家,在大年初一這一天,已經出嫁的女兒不能回孃家。農村的說法是如果回孃家意味著會把孃家吃窮,所以女兒只能在年初二或者是在年初三的時候回家。

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及拜年,年初一的早上忌諱叫別人起床,這樣表示被催的人員整整一年都要被人催促做事情。也不要在別人還在睡覺的時候去拜年,從一方面來講這樣子會讓對方生一年的病並在床上度過,所以基本上建議大家在10點左右拜年。

忌諱借錢及討債,也忌諱被人掏口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到過這一句「初一借錢,一年四季要靠別人救援,初一借錢給別人,財產在外流一年」。過年期間,不管是被催債還是去別人家要債,在下一年都會很倒黴,所以基本上在大年30前就有外債要討取的就應該要取。過年期間也忌諱被別人從自己的口袋掏東西。

忌白天午睡,過年期間,不要白天午睡,這樣表示這個人全年都會很懶,並且在過年的時候會有很多親戚朋友來拜年,白天在午睡的話顯得對別人很不禮貌。

忌動刀剪、針線等,俗話說「初一動刀和剪,口舌是非會難免,初一動針線,挑了龍筋長針眼(生下的孩子,眼睛如同針眼一樣小——有準備要生小寶寶的粑粑麻麻們要注意了)初一動斧子,劈柴,財再也不會回來了」。

結婚第一年,大年初二必須要回丈母孃家嗎? 10

4樓:內部購物優惠劵

中國過新年的習俗,出嫁的女兒是得在大年初二回孃家的,此外,夫婿還得要陪同妻子回孃家,此謂「迎婿日」。

大年初二,中國有回孃家的民俗,但為啥不是初一回孃家呢?因為,民間普遍認為出嫁的女兒若是在初一回孃家是為不吉利,會把孃家吃窮了。所以,只能在初二這一天,帶著夫婿、子女回孃家過年。

另外,古時候的人都有「重男輕女」的觀念,所以嫁到外頭的女兒都成了「外人」,甚至有些家庭認定仙逝的祖先們若是在除夕或是初一這一天看見外人,他會不願意踏進家門一步,因此民間逐漸演變出:出嫁在外的女兒得在初二回孃家的習俗。

5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習俗。

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兒帶著丈夫、兒女回孃家拜年。女兒回孃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

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乾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的思念。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

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發大財。

6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什麼必須 這是習俗 也是情感 結婚了 丈母孃就是你半個親媽 你說你是不是該回家看看 一起過過年?!

7樓:扭轉乾坤之

不一定的,現在過年都是夫妻雙方協商著過年呀,比如30吃飯,就提前和父母聯絡,那家吃的早就先去那家呵呵。拜年也一樣,沒那麼多的規矩了。

8樓:匿名使用者

老祖宗定的風俗習慣確實是這樣的。不過現代人如有特殊情況可以另擇日期,只要是好日子就可以了。

9樓:ゞ╃芽唲

不一定啊 這年代商量著來吧

10樓:高林的知識庫

對啊。這都什麼時候了才問這個。

為什麼結婚的人要在大年初二回孃家?

11樓:d噠噠噠丫

中國過新年的習俗,出嫁的女兒是得在大年初二回孃家的,此外,夫婿還得要陪同妻子回孃家,此謂「迎婿日」。

「大年初二,嫁出去的女兒要回孃家給父母長輩拜年,並且要在日落前回去,這是民間的風俗。 嫁出去的女兒回孃家拜年,等候的孃家父母都會起個大早,在神前焚香禮拜,祈求吉祥順利。 等到女兒一家快到時,就會點燃爆竹,熱烈歡迎。

如果是外孫子頭一次到外婆家來,迎接的場面更熱鬧。

可是,每一年都得回孃家嗎?那倒非硬性規定。只是,小倆口結婚後的第一年,勢必得在大年初二回去孃家拜年的。

孃家見到小倆口來到,會隆重地舉行歡迎宴,此乃:「待女婿」或「待新親」。既然叫做「待女婿」,女婿當然就成了全家人的焦點了,當天他會是孃家的主賓,地位重要到甚至是超過自己的妻子,也就是超越了岳父岳母的親女兒的。

12樓:黎風花

儒家文化圈的風俗習慣,一般都有很強的男權主義色彩,「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性出嫁之後,即脫離了自己的家庭,成為夫家的人了,被認為是「外人」,不能有事沒事總往孃家跑。

迷信觀念認定,已逝的老祖宗,年底從天上回家享受供奉。老祖宗如果看到家裡有「外人」,就不願進家了。所以已婚女人不能在家裡過除夕、初一。

老祖宗享用供奉後,在初一(或初二)晚上就回到天上了,女兒就可以回家了。

有的地方大年初二,女兒回孃家後,不能在孃家吃晚飯,必須在晚上前離開,到農曆二月二日在回孃家住一晚上,但是有的地方卻必須要住一晚,初三中午前離開。

這些規矩在舊社會特別是農村是很嚴格的,違反了就是大不敬。新社會人們雖然不相信鬼神,但仍是比較嚴格地遵守著,而且可能還要執行很長時間的文化現象。

13樓:s時光不棄

民間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在初一這天不能回門,回門會把孃家吃窮,只有在年初二以後才能回孃家。正月初二,是回孃家的日子,也是女婿給岳父母拜年的日子,俗稱「迎婿日」。

回孃家,又稱「走孃家」,是一種很有特色的民間習俗,在正月初二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回孃家,而且要與丈夫同行。

河南一帶,除了正月十五禁忌回孃家看燈以外,還忌祭灶,正月初一回孃家。因為女不祭灶,所以祭灶日亦不叫閨女回孃家。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嫁到夫家便是夫家的人了。

大年伊始,闔家團圓,自然不便回孃家去。

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日,恐媳婦回孃家舉家不團圓。所以一般都是正月初二回孃家,正月十六回孃家。以便照顧到婚姻雙方的團圓喜慶。

鹿邑縣有「正月十六請(閨女),二月二送,一輩子不生病」的俗語。

14樓:爭霸天下第一關

回孃家,在中國北方又稱走孃家,是一種很有特色的中國歲時風俗。

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兒帶著丈夫、兒女回孃家拜年。女兒回孃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乾而已。

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的思念。

其他習俗:

1、祭財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

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發大財。

2、祭祀先祖

祭祀先祖,是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古時,這種禮俗很盛。

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靈。

供品主要有三牲飯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長主祭,燒三炷香,叩拜後,祈求豐收,最後燒紙,俗稱"送錢糧"。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習俗。

15樓:沐湛空

因為大年初一在男方家過。

這一天出嫁的女兒回孃家探訪乃至小住。因為女兒在出嫁後,在婆家要操持家務,伺候公婆,還有應付各種妯娌、姑嫂關係,甚是辛苦,所以孃家會趕在節慶時接女兒回家來住幾天,名為探親,實則休息。

卻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姑娘對鄉親的切切的思念。

「食甜卵」之俗源於一個美麗故事:昔時一李姓老婆婆,有女成年,經媒人說合,出嫁張生。幾年未育,婆婆聽知女兒夫妻意見分歧,長期分居,實非生理問題,為盼望早日抱得外孫,設法請女婿到家來,煮甜卵敬之。

告知女婿甜卵是甜蜜圓滿,家能甜蜜圓滿則興,夫妻甜蜜圓滿則能生育孩子的道理。婿悟,從此夫妻相敬如賓。翌年得子,婿歡天喜地到岳家報喜。自此,後人以煮甜卵敬新女婿,歷代便沿襲下來。

為什麼大年初二要回孃家

16樓:爭霸天下第一關

主要是受中國傳統習俗影響,回孃家是正月初二的一種習俗,卻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姑娘對鄉親的切切的思念。

這一天出嫁的女兒回孃家探訪乃至小住。因為女兒在出嫁後,在婆家要操持家務,伺候公婆,還有應付各種妯娌、姑嫂關係,甚是辛苦,所以孃家會趕在節慶時接女兒回家來住幾天,名為探親,實則休息。卻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姑娘對鄉親的切切的思念。

河南一帶,因為女不祭灶,所以祭灶日亦不叫閨女回孃家。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嫁到夫家便是夫家的人了。大年伊始,闔家團圓,自然不便回孃家去。

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日,恐媳婦回孃家舉家不團圓。所以一般都是正月初二回孃家,正月十六回孃家。以便照顧到婚姻雙方的團圓喜慶。

鹿邑縣有「正月十六請(閨女),二月二送,一輩子不生病」的俗語。

為什麼大年初二回孃家,為什麼大年初二要回孃家

這位知友,初二回孃家只是民俗而已,同時也是迷信觀念 1 迷信觀念認定,已逝的老祖宗,年底 有說臘月28,有說29或30 從天上回家享受供奉 2 老祖宗如果看到家裡有 外人 就不願進家了 3 已婚女人被認為是 外人 4 所以已婚女人不能在家裡過除夕 初一 5 老祖宗享用供奉後,在初一 或初二 晚上就回...

“大年初二回孃家”,沒女朋友的單身怎麼辦

人家是指結婚的閨女和女婿回孃家,你沒結婚,存在這個問題嗎?找個女明星p 一張合照,就說已經有物件啦別操心啦。沒關係,慢慢找就是,如果結婚初二回年家,經濟條件差的大多帶些糖果 果子 點心 豬肉 酒等禮品。禮品的數量必須是吉利的雙數。閨女一家當天返回時,孃家要回禮品。首先是粉條,取其拉拉扯扯不斷親的寓意...

結婚第一年有是老丈人過世第一年,大年初一應該在家還是去丈母孃家吃飯

這位知友,按著copy民俗丈母孃家要守孝bai,閉門謝du 絕拜年也不給別人拜年。zhi但是作為女dao婿,為了安撫岳母,你初一還是應該攜妻子到岳母家去吃飯。對於家庭內部來講,對於民俗是不講究的,沒有忌諱。老漢支援你初一到岳母家去吃餃子!只要初二老婆才會回孃家.初二之前.都在自己家.不用去丈母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