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古體詩時,寫的詩要不要講究平仄對稱啊?寫時一定要講究詩的平

2021-03-22 23:01:48 字數 5767 閱讀 4613

1樓:朱嘉懿葛穎

寫詩的初級

是需要講究平仄的

平仄不一定是對稱

2樓:務慧豔顧然

其實寫詩完全是為了自己的心而且的,不

用去在乎太多的。

古體的詩,不一定要講究平仄的,但若是講究平仄的話,那就得按照平仄的格式來寫,不然,會有些不倫不類的感覺。讀起來,也不太順口。

如果不講究平仄的話,古詩還是要講究押韻的,韻壓好了,詩的感覺會好很多的。

3樓:俎思菱牽同

自然要按照平仄格式了,不然還叫什麼古體詩?少了平仄的句子,讀起來也非常彆扭的,

現代人寫古體詩,還要不要講究平仄和押韻?有什麼特定的套路嗎?

4樓:匿名使用者

固定套路有很多啊,比如五言的「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七言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個人覺得律詩比較講究這個,絕句也就這麼回事,更別提現代人寫的古體詩了,古文裡這麼多通假字,古音字,現在連發音都不一樣了,除非是規定按照這個套路寫,要不還有多少人管你平還是仄啊。現在好多人你跟他說平仄他都不一定能明白,對於他們來說還是押韻的效果比較明顯些~

5樓:匿名使用者

月經貼了。。大哥大姐們能別老是問這個問題嗎。

古體詩、近體詩都是使用古音要講究平仄押韻句子長短字數的詩,如果你用普通話來寫,那就叫新韻古/近體,如果你連平仄押韻都不講究了,那就叫自由詩或者現代打油詩,如果你按現代漢語規範來寫,那就叫散文詩。

目測樓上樓下將會出現更多打擊近體詩的網友。。。好可怕

6樓:sky殷明霞

一般押韻就好了,你會平仄不嘛,會用上也好啊,現在的平仄和古代都不怎麼一樣了,

詩詞中的平仄要求很嚴嗎?必須得講究平仄嗎?

7樓:我是誰

詩詞中的平仄要求嚴格,格律詩講究平仄,填詞要講究平仄,古體詩除了押韻外不講究平仄。

先秦到魏晉時期的詩與歌都是韻文,最早都是用來歌唱的,截止到魏晉時期,並沒有平仄的概念。

關於四聲、平仄的觀念是從南北朝才開始有的,齊樑以前沒有什麼平仄,當然寫詩也不考慮平仄。在齊朝永明時期,以「竟陵八友」為代表的永明體詩人開始注意四聲:平上去入。

其中平就是平聲,上去入就是仄聲。

在齊樑以後,詩人開始注意四聲與平仄的應用,沈約等人甚至搞出了作詩要注意的「八病」,「八病」之說完全基於四聲與平仄理論,不過後人對於八病並不是完全認可。

在初唐時期近體詩(格律詩)開始有了明確的規則,四種平仄相間的基本句式,按照對仗、黏連規則組合成了四種詩體。格律詩在唐高宗時期被納入了科舉考試,舉子們作詩時「平仄」有問題就出局了,絕對不能有半點馬虎。

不過即使是在唐朝,也不是所有的詩都要考慮平仄,很多詩人喜歡寫不講究格律的古體詩,這類詩體只需要注意韻腳的平仄,其他的字都不需要注意。

總結即齊樑以前的古人作詩不考慮平仄;齊樑以後的古人作詩分兩種,作格律詩要注意平仄,作古體詩只需要注意韻腳的平仄即可。

8樓:完美假知己

詩詞的意境可以給人美感,可以取悅於讀者,或可以傳情達意,給人啟發。於是有人想到為何不讓詩詞的聲音也能給人美感,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說就此誕生。

隨著平仄之說的刻意發展,到後來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約了詩詞氣勢和意境的發揮和拓展,成了詩人的蹩腳鞋或包袱,大大地誤入歧途、有違初衷。特別是平仄之說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人而異,眾說紛紜,難以統

一、難以規範,讓學習的人無所適從,學會的人無法運用,這是對詩詞文學的自我封閉,對詩詞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極其不利。

詩詞的最終目的是走進大眾、服務大眾,我們不能因為傳統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說而拒人千里,讓人覺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詩詞只是文體的一種,應該走進課堂、走進課本、走進考卷,讓教師、學生乃至社會民眾都喜聞樂見、共同參與。李白、王維、蘇東坡、辛棄疾等都曾有過不同程度的出律,所以現代人無論是創作或評判詩詞的好壞,都不應過於拘泥於詩詞格律、平仄之說,當以詩詞的意境為重、氣勢為重。

至於詩詞的音調只要讀起來順口即可。

9樓:匿名使用者

這不一定,主要還是看什麼型別的詩。古風詩對於平仄的要求每那麼嚴格,押韻就差不多了。

詞,是一定要符合格律平仄的。當然,近代有所謂的散詞一派,我個人表示無法接受。散詞給我的感覺,與現代詩無異,是硬要扯上古詞的大旗。

10樓:鴻鵠涼簘

詩詞一般沒有這麼要求的。

仄平一般是規定對聯末尾的那個字的。

上聯末字必仄,下聯末字必平!

這是對聯的嚴格要求!而不是詩詞!

11樓:望月近影

律詩、詞要求很嚴格,五古、七古、駢體、六言等不太嚴格。

12樓:面壁

如果你要寫格律詩,那肯定要講究平仄粘對等規則在內的格律規則。

不過,寫詩未必非得依格律規則來,畢竟格律詩只是古詩的一個分支。像李白誰能超過,可他對格律就不以為然,而像王文鬱等格律研究專家未必寫得出好詩來。

個人看法:其實把四聲分為平仄兩類,本身也不是很合理的。格律開始時是沒有平仄一說的,就是依四聲定規則,後來發現難度太大,這個遊戲規則很難遵守,便將它分成了平仄兩類。

其實,平仄感本是虛無的,只是通過學習後強加給自身的一種條件反射。押韻和對仗是真實存在的東西,能叫人明顯感覺到,而平仄是什麼,只是一種概念上的歸納定義。適當的音調搭配(而非平仄)的確讀來好聽(其道理類似作曲),但平仄搭配基本固化,就詩的表現力來說,本身就是不合美學的,其表現力類似於給任何詩都套上《跑四川》的調子。

後補:其實我寫詩,一般還是就寫的格律詩。人也是挺矛盾的啊……

寫詩一定要講究平仄嗎?

13樓:匿名使用者

你好 我在網上檢測了下

丘逢甲的春愁合乎韻律,用的應該是平水韻。

屬於七絕平起(首句入韻)

-----規則-----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 (藍字應平,紅字應仄) --------------

春愁難遣強看山【山:十五刪】 押韻

往事驚心淚欲潸【潸:十五刪(平),十五潸(仄)】 押韻四百萬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臺灣【灣:十五刪】 押韻

14樓:車釐子

流暢,讀起來舒服就好寫詩靠感覺,建議不要拘泥形式,

15樓:匿名使用者

寫古體詩是要講平仄格律的,只是一些地方可以變化的,關於律詩的平仄,有這樣一個口訣:「一三**論,二四六分明。」這是指七律(包括七絕)來說的。意思是說,第

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

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須分明。至於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詩來說,那就應該是「一三不論,二四分明。」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詩中如果多用拗句,就變成了古風式的律詩。一般講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認為拗句之一種,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樣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

有幾種拗句:它在律詩中也是相當常見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後面還必須用「救」。所謂「救」,就是補償。

一般說來,前面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後面必須(成經常)在適當的位置上補償一個平聲。下面的三種情況是比較常見的:

(a)在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第三字補償一個平聲,以免犯孤平。這樣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則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這是本句自救。

(b)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聲(或三四兩字都用了仄聲),就在對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聲來補償。這樣就成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則成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這是對句相救。

(c)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沒有用仄聲,只是第三字用了仄聲。七言則是第五字用了仄聲。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a)(b)的嚴格性稍有不同。

詩人們在運用(a)的同時,常常在出句用(b)或(c)。這樣既構成本句自救,又構成對句相救

16樓:在世周郎

寫詩靠感覺,建議不要拘泥形式,流暢,讀起來舒服就好

寫詩詞一定要遵循平仄規律嗎?

17樓:9點說史

不一定。

詩分古體和近體,寫近體詩(律詩、律絕)必須嚴格如律,古體詩則幾乎百無禁忌,押韻就行。詞要嚴格一些。填詞按譜,每一個詞牌都有對應的詞譜,上面規定了一首詞的用韻、斷句、每個字的平仄要求等,必須嚴格按照詞譜規定的來填。

先秦到魏晉時期的詩與歌都是韻文,最早都是用來歌唱的,截止到魏晉時期,並沒有平仄的概念。

關於四聲、平仄的觀念是從南北朝才開始有的,齊樑以前沒有什麼平仄,當然寫詩也不考慮平仄。在齊朝永明時期,以「竟陵八友」為代表的永明體詩人開始注意四聲:平上去入。

其中平就是平聲,上去入就是仄聲。

在齊樑以後,詩人開始注意四聲與平仄的應用,沈約等人甚至搞出了作詩要注意的「八病」,「八病」之說完全基於四聲與平仄理論,不過後人對於八病並不是完全認可。

擴充套件資料

平仄目的

詩詞的意境可以給人美感,可以取悅於讀者,或可以傳情達意,給人啟發。於是有人想到為何不讓詩詞的聲音也能給人美感,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說就此誕生。

隨著平仄之說的刻意發展,到後來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約了詩詞氣勢和意境的發揮和拓展,成了詩人的蹩腳鞋或包袱,大大地誤入歧途、有違初衷。

特別是平仄之說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人而異,眾說紛紜,難以統

一、難以規範,讓學習的人無所適從,學會的人無法運用,這是對詩詞文學的自我封閉,對詩詞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極其不利。

詩詞的最終目的是走進大眾、服務大眾,我們不能因為傳統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說而拒人千里,讓人覺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詩詞只是文體的一種,應該走進課堂、走進課本、走進考卷,讓教師、學生乃至社會民眾都喜聞樂見、共同參與。

李白、王維、蘇東坡、辛棄疾等都曾有過不同程度的出律,所以現代人無論是創作或評判詩詞的好壞,都不應過於拘泥於詩詞格律、平仄之說,當以詩詞的意境為重、氣勢為重。至於詩詞的音調只要讀起來順口即可。

18樓:閃閃s閃

古代詩詞是要講究平仄的,現代詩詞可以不用。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五種聲調,稱為平(陰平、陽平)、上、去、入。

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

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

自元朝周德清後,平分陽陰,仄歸上去。逐步形成陰平、陽平歸平,上聲、去聲歸仄,入聲取消的格局。

古漢語中的平仄

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shǎng)、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

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

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簡單來說,區別平仄的要訣是「不平就是仄」。

平仄簡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平聲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仄聲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聲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聲

對聯:(聯尾)上仄下平

讚美學校的古體詩怎麼寫

我可是想了好來半天的源!詩盛譽遙驚四海駭,慕名bai學子五洲來。du 學風玉律 無形樹,校紀金zhi科有影臺dao。萬卷園丁書滿腹,千盤桃李志奪魁。科研春色難關住,一地芳菲汗水栽。詞 留戀小小學堂,教會我從此去遠航。雖天涯海角,此情難忘。萬般劫難,依舊痴狂。揚起風帆,乘風破浪,再為萬世育棟樑。征途上...

杜甫寫的一首詩《望嶽》,是近體詩還是古體詩

古體唐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大類,這兩類的區別,是體裁上的區別.即近體詩是講究格律的,特別是講究平仄和對仗,古體詩是不大講究格律的,它不要求平仄和對仗.當然,這樣講是一種很粗略的說法.近體詩是在齊樑時代開始萌芽,而到初唐時期正式形成的一種格律詩.它的特點是 1 字數固定.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律詩每...

為什麼現代人寫的古體詩大都像打油詩

鄉愁 新韻 燈閃繁星散,笛鳴曲夜歡。聞聲心已醉,客夢把家還。五絕 殘旗 折戟江城岸,沙沉草木存。殘旗棲將志,赤腳撫乾坤。無題 新韻 花開花夢落,霧靄草悠延。小徑雲中隱,無為畫裡還。春路風急蛙草旋,期至百花鮮。若當蘭心顧,何需春意憐。客至江城 舟至江城夜,聞香客座喧。問君憂且渡,移步巷林歡。若離葉落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