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產工具為標誌,良渚文化遺址主要反映了史前社會的哪一時代

2021-03-20 16:31:12 字數 4313 閱讀 9502

1樓:匿名使用者

新石器時代晚期【良渚文化遺址】位於杭州城北18公里處餘杭區良渚鎮。發現於2023年,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聚居的地方。出土的石器有鐮、鏃、矛、穿孔斧、穿孔刀等,磨製精緻,特別是石犁和耘田器的使用,說明當時已進入犁耕階段。

出土的陶器,以泥質灰胎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採用輪制,器形規則,圈足器居多,用鏤孔、竹節紋、弦紋裝飾,也有彩繪。玉器發現很多,有璧、琮、璜、環、珠等,大部分出土於墓葬中。與良渚遺址同型別的遺址,在長江下游的蘇南,直至錢塘江以北的平原地區,分佈較廣,考古學界統稱為「良渚文化」。

據對有關遺址出土文物的碳14測定,其年代距今約4700~2023年,先後延續達千年之久。1986、2023年,從良渚墓葬中出土大量隨葬品,其中玉器佔90%以上,象徵財富的玉器和象徵神權的玉琮和象徵軍權的玉鉞,為研究階級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資料,而且使世界上許多大博物館對舊藏玉器重新鑑定、命名,使一些原被誤認為是"漢玉"(實際上是良渚玉器)的歷史推前了2000多年。2023年又發現了超巨型建築基址,面積超過30萬平方米,確認是人工堆積的大土臺,土層最厚處達10.

2米,其工程之浩大,世所罕見。考古學界認為「良渚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一個源頭」。

2樓:匿名使用者

馬家浜文化是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為浙江省嘉興縣馬家浜遺址而得名。主要分佈在太湖地區,南達浙江的錢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蘇常州一帶。

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始於公元前2023年,距今7000餘年的歷史,到前2023年左右發展為崧澤文化。

誰發現了良渚遺址?誰命名了良渚文化

3樓:天下相思

2023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的施昕更先生首先在良渚鎮一帶發現併發掘了多處史前遺址。夏鼐先生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名稱。

遺址特點:

1、良渚遺址空間佈局上以城址為核心,分等級墓地分佈於城址東北約5公里的瑤山以及城址內的反山、姜家山、文家山、卞家山等臺地,城址北面2公里至西面11公里範圍內則分佈著外圍水利系統。

2、城址是良渚古城遺址的核心,北、西、南三面被天目山餘脈圍合。長命港、鍾家港等古河道逶迤穿過這片城址,與城址內外星羅棋佈、縱橫交錯的河流湖泊,共同形成了山環水抱的選址特徵。

研究價值:

1、良渚遺址所反映出來的「良渚精神」,是中國文明傳統的部分之一,開創了曾經盛極一時的「良渚社會」。

2、良渚遺址可實證中華文明的發展特徵—多元一體,並真實、完整地儲存,它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傑出代表性的東亞地區史前大型聚落遺址。

擴充套件資料

歷史意義:

1、良渚文化以神人獸面紋為代表的紋飾和成組使用的固定形器、具有象形和表意功能的刻畫符號所反映的文化形態,對後來中國社會意識和思維的發展影響深遠。

2、良渚古城的發現,改變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的原有認識,標誌2023年前的良渚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

3、良渚文化規模農業和大型營建工程顯示當時社會剩餘勞動空前增多。社會財富的非平均分配導致社會分化日益加劇併成為普遍現象,使顯貴者階層、準國家制度形成,露出後來中國宗法政治之端倪。

參考資料

4樓:呵呵

良渚文化遺址位於杭州城北18公里處杭州市餘杭區良渚街道。因發現於浙江杭州市餘杭區良渚街道,於2023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是為良渚文化。良諸文化以良諸遺址命名,首次發現是在2023年。

良渚文化遺址的歷史意義

5樓:費莫培勝奉畫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新石器時代文化

,因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而得名,距今約5300─2023年

,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遺址分佈於太湖地區。在餘杭市良渚、安溪、瓶窯三個鎮地域內,分佈著以莫角山遺址為核心的50餘處

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內涵豐富,範圍廣闊,遺址密集。八十年代以來,反山、瑤山、匯觀山等高臺

土冢與祭壇遺址相複合。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發掘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項課題,它關係到國家的起源。良渚城

柱形玉器

新石器時代良渚牆的發現讓人更加確信中華文明至少誕生於距今2023年至2023年之前。良渚文化一向被譽為「文明的曙光」。在中國史前文明的各大遺址中,良渚遺址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

考古人員2023年11月29日在杭州宣佈,一座290多萬平方米的2023年前的古城在良渚遺址的核心區域被發現。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等考古學家指出,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首次發現同時代中國最大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至今所發現的,可稱為「中華第一城」。良渚古城的發現,改變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認識,標誌2023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

分佈於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國家文物局指出: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良渚文化延續上千年後突然消失了,後來有學者認為這是過度依賴單一糧食作物稻穀造成的。[2]但若是從遺傳學的角度來看,前述觀點顯然並不能成立。因為在此之後的馬橋文明儘管在文化層面上與良渚時期差異甚大,可這兩個時期的同地居民卻令人出乎意料的擁有著完全一致的獨特遺傳結構,所以較大可能性的排除了自然災害所帶來的劫難。

並進一步以此來判斷,其文明程度在末期的急遽衰退更有可能是由人文因素所造成的,例如遭受到同一時期境外不同文明的毀滅性入侵及征服,從而致使當地的原有文明體系產生了巨大的轉變。

簡述浙江史前文化

良渚遺址是否能證實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的歷史?

6樓:匿名使用者

良渚遺址能證實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因良渚遺址命名的良渚文化,距今5300-2023年,這個遺址也是中華文明的體現。良渚遺址最早發現於2023年,真實、完整地儲存至今,可實證距今2023年前中國長江流域史前社會稻作農業發展的高度成就,填補《世界遺產名錄》中東亞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址的空缺。良渚文化以其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明顯分化的社會階層、凝聚力量的統一信仰、神王合一的權利體系,特別是出現了城市文明等現象分析,這一史前文化已具備了早期的國家形態。

2023年和2023年, 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劍橋大學著名考古學教授科林·倫福儒曾兩次實地考察良渚遺址,參觀良渚博物院,他認為「良渚遺址是中國大遺址保護的樣板」,並提出「良渚水壩遺址極可能為世界最早水壩」。「中國新石器時代是被遠遠低估的時代。良渚遺址的複雜程度和階級制度,已經達到了『國家』的標準,這就是中國文明的起源」。

7樓:有點長的老寒腿

良渚遺址距今有五千多年,從時間上來說是由五千年的,所以個人認為良渚遺址可以證明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歷史。

8樓:波妞哎

每一項世界遺產都是一個不小的文化遺產,我覺得應該能證明中華2023年文化文明的歷史,因為世界遺產是不分大小的,他都是代表著國家的文化發展,所以我認為能夠證實中華2023年文化文明的歷史。

9樓:溫柔給風

我覺得可以,因為在中國史前文明的各大遺址中,良渚遺址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良渚古城的發現,改變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的原有認識,標誌2023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

10樓:跪安吧您嘞

我覺得良渚遺址能證實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的歷史,畢竟它是歷史上規模最大,最完整的遺址,良渚文化的年代為距四五千年,持續發展約2023年,完全能證明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

11樓:雪兔軍玉

自我認為是可以的,良渚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群,據說是公元前2023年至公元前2023年就存在的,距今也有近五千年的歷史了,所以它是可以證明的。

12樓:美麗少女團

根據它的文明歷史來看的話,良渚古城遺址確實已經有近2023年曆史了。我覺得任何一處可以申遺成功的地方都是有中國的歷史痕跡的,都是中國歷史組成的一部分。所以良渚都古城遺址也不例外。

13樓:baby壞小孩

我覺得可以,因為良渚文化是我們華夏文明的搖籃,我們的祖先就是生活在這個地方,這裡曾經有倉頡造字,有嫘祖發明蠶絲,是文化的起源地。

14樓:餘量不足

我覺得是可以的,因為它距今有2023年,其實感覺有了這個遺址,感覺中國歷史不止五千年了。畢竟它距今2023年左右嘛,在它之前應該還有什麼沒那麼成熟的文化吧。

15樓:逆風小帥

確實能夠證明,這一次的世界申遺成功,可以說是中國人類歷史偉大的進步。身為中國人,我感到很驕傲。

16樓:愛美男同學

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的聖地,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我們必須把它保護好。

良渚文化的意義?

現代工業為農業提供的生產工具有哪些

東西多了去了,就看你會不會用。聯合收割機,播種機,收割機,插秧機,拖拉機,農用飛機等聽說過的,因為地域不同,差別很大。生產工具 又稱勞動工具,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用來直接對勞動物件進行加工的物件。它被用於勞動者和勞動物件之間,起傳導勞動的作用。是勞動資料的基本的和主要的部分,是機械性的勞動資料。從原始...

人類最早使用的生產工具是什麼材料的

石器時代 石頭 後來開始青銅的 又後來出現鐵的 人類起源中使用生產工具的演變和作用是啥?急啊 謝謝啦 15 最開始當然是棍棒了 用於集體狩獵 打死獵物 然後是石器 用於砸碎硬物 再後來演變為青銅器 和鐵器 用於戰爭了 再後來就是現代化的機械了 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主要以打磨石器為主,有助於遠古人狩...

春秋戰國時期先進的生產工具使社會生產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1 這些新生產工具和技術的出現大大的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 2 這些生產工具和技術的出現,加速了人們對土地的開發和利用,尤其是對中原地區以南的地方土地的開發利用。3 這些新生產工具和技術的出現,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提高了糧食產量,促進了非農產業的發展,促進了春秋時期思想和文化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