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的風俗特徵

2021-03-05 09:13:47 字數 5110 閱讀 7928

1樓:匿名使用者

天津的傳統文化有著深厚豐富的內涵和突出的特色。表現在建城設衛、生產、商貿、文化、飲食、服飾、家族、民居、交通運輸、人生禮儀、歲時節日、信仰及民間藝術與遊藝競技諸方面。

明洪武三十一年(2023年)朱元璋去世後,其孫朱允文繼位為帝,其子朱棣以「靖難」為名,向其親侄子朱允文發動了爭奪王位的戰爭。建文二年(2023年)九月,朱棣率軍由通州「循河而南,渡直沽,晝夜兼行」,破滄州,打通了南進之路。賜直沽以「天津」名,意為「天子濟渡之地」。

天津老城北門外的渡口處,曾建有「龍飛渡蹕」的牌坊以示紀念。

朱棣稱帝后,認為「直沽海運商泊往來之衝,宜設軍衛」。於是,在明永樂二年至四年(2023年至2023年)先後設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於直沽,並令工部尚書黃福、平江伯陳瑄等築城浚池,建天津衛城。

天津衛城垣有「賽淮安」之美譽。其長9裡13步,高2丈5尺。設4門,門上建有城樓。

城垣東距海河220步,北距衛河(南運河)200步。由於初為土築故至弘治初年已頹圮不堪。弘治四年(2023年)天津兵備副使劉福積累帑項,於弘治六年(2023年)委都指揮使陳達用了2年的時間用磚包砌,在4門之上重建城樓併為4門題鎮東、定南、安西、拱北之名。

明代天津的城市生活,具有典型的封建性。在城市上層中,「日以戈矛弓矢為事,……爭相驕侈為高。」

清順治九年(2023年),天津三衛合一,統稱「天津衛」,這一名稱也成為天津城市的代表。

天津優越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天津農、林、牧、副、漁、鹽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其中作為經濟支柱之一的漁、鹽及手工業生產習俗頗具特色。特別是隨著元代漕運的發展,為之服務的手工業發展更為迅速,各類作坊相繼應運而生。尤其是開埠以後,帝國主義的經濟入侵又從客觀上刺激了民族工業的產生和發展,以三條石機械工業區為代表的民族工業形成規模。

到了清朝末年,天津已成為華北地區民族工業的重要基地。

明代築城後,漕運發展,商業繁榮,財聚四海,「民喜為商賈」。憑藉海河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匯南北舟車,集八方商賈,迎海運漕糧,納吳越百貨,成為華北地區商業中心。清代漕運、鹽業、糧業更漸發達,經濟空前繁榮,「輪蹄輻輳,舳艫揚帆,往來交錯,盡晝夜而無休止」。

東門內、北門內及東門外宮南宮北大街,商號林立,錢莊、銀號櫛比,商貿發達,各業俱興。光緒二十六年(2023年),八國聯軍入侵天津,城廂慘遭燒殺搶掠,商民損失額巨,元氣大傷,商業蕭條。光緒二十七年(2023年)城牆拆除後,改為東、西、南、北四條馬路,店鋪賈攤沿街而立。

繼而北馬路的北洋第一商場、國貨售品所以及商業總會、天津工商研究總會等私商機構相伴而起,形成以東北角為中心,向北馬路、東馬路延伸的商業區。從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商業中心逐漸南移到租界地。勸業場、小白樓等街區日漸繁華,周邊形成規模商業區。

商業資本大量投入,旅店、飯店、商店、影劇院、歌舞廳櫛比鱗次而立,尤入夜燈火通明,觥籌交錯,輕歌曼舞,是聞名全國的享樂之鄉,並有「東方小巴黎」之稱,成為天津重要的商業、娛樂、休閒中心。

天津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是在20世紀以後出現的「銀行熱」,尤以**十六年(2023年)以後進入繁盛時期。作為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銀號,發展更為活躍。由於天津金融業可以一直輻射到華北、西北腹地,因而形成北方地區的金融中心。

就金融業的總體規模而言,天津僅遜於上海而躍居全國第二位。

隨著天津城市經濟和商業的發展,商人階層尤其是鹽商階層的迅速崛起,使城市文化有了長足的發展。清代著名學者紀昀在清代中葉到天津後曾寫道:「天津擅煮海之利,故繁華頗近於淮揚。

……文士往來於斯,不過尋園林之樂,作歌舞之歡,以詩酒為佳興雲耳。」「豪於家財而風度彬雅」的大鹽商們無不廣交、延攬南北名士,附庸風雅,形成一個十分特殊的文化圈。馳名中外的由查氏鹽商修建的私家園林——水西莊就曾經是當時全國各地文人墨客聚集結社的著名場所。

商人的倡導和世俗化的傾向以及城市社會商人與官僚身份的結合成為清代以來城市文化的最顯著特點。

帶有商業色彩的地域文化,影響著城市居民的風格習尚。特別是自清代咸豐十年(2023年)以後,天津開為商埠,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之典型城市,西方文化的侵入,加之天津人雜五方,使天津的民俗風情豐富多彩,形成了以老城為中心的民間傳統文化、以9國租界區為中心的租界文化和以海河三岔河口為中心的漕運(碼頭)文化相互交融又各具風采的民俗文化風貌,具有都市民俗所特有的個性和魅力。成為濃縮中國近代歷史的寶庫。

津地飲食豐富,民眾愛吃會吃,尤喜食海鮮,素有「噹噹吃海貨,不算不會過」之俗語。民諺「天津衛三宗寶,銀魚、紫蟹、大紅襖」中之銀魚、紫蟹皆為天津特有的名貴海鮮食品。由於市內曾有許多清朝遺老遺少、文人、政客、軍閥等寓居津門,加之商人之間的交易和達官顯貴的宴飲,影響並形成了津人好「下館子」之風尚。

每遇熟人在飯莊相遇,還講究「添菜」之禮。津人擅長烹飪,口味既有「南甜」,又有「北鹹」,且酸、辣、香、麻一應齊備。津菜菜系以扒、烹、燒、炒、煎、烙、烤、煮、熗、涼拌、醃、醬等為主要烹調方式。

並以「八大碗」配置宴席菜餚。

民間小吃風味獨特,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桂發祥**花不僅是舊時朝廷指定的御膳,而且也是今天享譽世界的美食佳品。

天津服飾頗具特色。富足者衣飾追求華麗氣派,面料考究,做工精細,款式新穎,極盡豪華奢侈,且不同場合穿用不同服飾。女服更講鑲滾沿邊,色彩豔麗,雍容華貴。

無論貧富,皆崇尚紅色,尤以新婦為甚。而貧困遊民,其指身為業,日掙日吃的生活方式決定了其服飾具有典型的職業特點,夏著「短打兒」,冬著「二大棉襖」、「空堂」棉褲,腳腕扎腿帶子。婦人則多著「一裹窮」。

貧富差異相當明顯。

天津舊時曾出現許多顯赫一時的大家族,其存在和發展的共同特點是必須有較強的經濟基礎。同時家族的維繫還必須靠家族成員間共同經營一種產業來做依託,實行家長制的管理手段。但天津市區的家族觀念相對郊縣農村不甚強烈,特別是清代乾隆、嘉慶以來,城市商業經濟不斷增長,社會控制鬆動,家族的外部職能受到更多的重視,「家族主義」淡化,大家族減少,並逐漸由複合家族向單一家族過渡。

至於親族關係則重視母親家族,「孃親舅大」,舅舅的權威性可決定外甥的婚姻、分家等諸多事宜。另對結拜兄弟、姐妹及拜認乾孃等乾親比較講究。

傳統民居以四合院為主,並有三合院、筒子院、獨門獨院和門臉房等,尤其推崇大四合套院落,以橫向連線的兩側跨院多為富,以縱向連線的進深院落層次多為榮。並講究裝飾磚雕、木雕。城廂內民居多坐北朝南

隨著前清遺老、軍閥、政客等寓居津門,在租界區內相繼營造了不少風格各異的花園別墅、洋樓。這些帶有異國風情的豪華宅邸多由外國人設計,像梁啟超、袁世凱、徐世昌、張學良以及慶王府的宅邸均為上乘。還有的採用中西合璧,將中國古典園林與西歐建築風格有機結合,清雅別緻。

郊區運輸,除河船外,多系單套或雙套的兩輪木製馬車;市內運輸,則多為人力雙輪或獨輪車;一般小販和短途運輸則為肩挑。

城市上層人物代步的交通工具為轎和馬,轎又分四人官轎及兩人轎。**乘轎要求走得平穩,而商人乘轎卻要轎伕「飛轎」,跑步行進,以示有「派兒」;兩人轎,多為婦女乘坐。乘馬者多為武官,間有英武少年騎馬遊獵於近郊。

20世紀初,租界地外僑和中國官僚、軍閥均擁有私人汽車。有軌電車也以環老城4條馬路和日、法、德租界區域繞行。人力車、四輪馬車和自行車得到廣泛使用。

天津地處九河下梢,為中國北方「澤國水鄉」水路交通運輸主要靠擺渡浮橋和陸續建的可開啟的鋼橋。中國革命著名戰役之一的平津戰役就是在金湯橋會師的。

人生禮儀紛繁複雜,多姿多彩。雖為工商大都會,但思想仍有較濃厚的封建小農經濟意識,崇尚封建孝道和倫理,追求多子多福,家大業大,子孫滿堂,以養育5男2女為理想生育模式。求子育子諸禮莫不以祈求福壽安康為目的。

婚姻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究門當戶對,彩禮重聘。無論娶媳聘女皆大操大辦,講排場,比闊氣,奢靡至極在所不惜。喪葬之禮更為奢華,縟節俗例兒比比皆是,推崇大出殯,重棺槨,重壽衣,事死如事生。

舊時,祝壽講究宴請賓朋,請戲班唱堂會,並有男不過10(逢10),女不過9(逢9)之風俗,尤對66歲生日格外重視,有「六十六不死掉塊肉」之俗諺。

津人為公好義,受元代漕運及居民多為明代屯兵後裔人口雜處五方影響,碼頭習氣、行武之遺風尚存,民眾多聚義互助,熱心公益,不僅有水會、槓子房、小大院等社會公益職能組織,還因其商貿發達,成立了許多相對具有約束力的民間職業社團組織及客商寓居津門所建的會館、鄉祠。普通居民喜出入相招,守望相助的鄰里之情,但攀比之風頗重,好散財「買臉」。

長期漂泊無定的生活,培育了津民喜團聚、好熱鬧,鍾情年節時令的慶賀活動。尤其對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民俗節日傾注了大量心血,不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以火爆、喜慶,盡力渲染和營造年節氣氛,並形成諸如「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賺」的春節期間特定的傳統食俗慣例。

民間信仰廣泛龐雜,清中葉以前,共有各類廟宇500餘座,儒、釋、道及民間或地方崇拜諸神無所不有,廟宇之多,全國罕見。自然物崇拜、動植物崇拜、祖先崇拜、民間雜神崇拜以及跳大神、算命、看風水等活動極為盛行,特別是對神靈的信仰目的性極強,多隻祈求保佑現世生人,功利色彩較重。

在諸多民間信仰中尤以對海神天后崇拜頂禮至極,並將其與天津本土文化緊密結合,成為護佑三津的福主和城市保護神。津門歷史也多與天后文化緊密相連,不僅有「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的歷史佳話,而且對天津經濟、文化、風俗習尚等諸多方面均產生重大的影響。

天津民間工藝美術種類繁多,受宮廷美術、文人美術及世俗欣賞需求影響,地域特色濃郁。泥人張彩塑、風箏魏風箏、刻磚劉刻磚、麵塑、木雕、石雕、根雕、楊柳青年畫、塘沽版畫、剪紙、彩燈、地毯等民間工藝美術作品被稱為民間藝術之絕品,名揚海內外。

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相聲、時調、大鼓、快板等大眾化戲劇和曲藝在津十分興盛,這些戲曲雖大都起源於他鄉農村或城市社會下層,但最終有的在天津形成正式的藝術流派,有的在天津成熟或「走紅」,從而使天津成為中國主要戲曲藝術產生的搖籃。特別是名角兒的演唱,不在天津唱紅叫響就難以走向全國,過「天津關」是演員能否成名的標準,因而天津也是培養戲曲名家的搖籃。戲曲的繁榮也使茶園、戲園業大興,成為舊時民眾休閒娛樂的主要場所。

民間**舞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演出團體多以老會、聖會呼之。法鼓、大樂、十番、槓箱、高蹺、秧歌等傳統樂舞十分普及,各會所在社群居民均以公益事業視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平日自娛自樂,為茶餘飯後消遣樂事。逢年過節或重大廟會活動出會表演,為本社群爭光添彩。

聞名於世的天津皇會,在舉辦期間,曾是民間各道樂舞老會、聖會大顯身手,爭妍鬥豔之大好機會,故每逢皇會舉辦之時,全民熱情參與,最多時有110多道會的表演,近5000餘位演員。《天津天后宮皇會行會圖》中就有於此的詳細記載。這一調動全民情結,達到萬人空巷的民間盛會終成為當時「全國各省唯一的神話盛事」。

這些民間**舞蹈已被今各道民間花會所繼承。

民間遊藝競技專案十分豐富,民喜運動,除放風箏、抖悶葫蘆、踢毽等全民性普及競技遊藝專案外,部分群體以玩鳥、玩鷹、鬥蛐蛐等為樂事,少年兒童尤其是男童的遊藝競技專案則多室外追逐內容

租界社群僑民則多以舞會、**會、賽馬會、擊劍、草地網球、水上快艇、板球、馬球、回力球等為消閒方式,這些專案也影響了近代天津的城市生活。

天津人的性格好麼,天津人什麼樣的性格

不是所有天津人性格都好 也分人的 天津人什麼樣的性格 首先要知道 都有好有壞,什麼樣的人 都有,有熱心腸,愛幫助別人的版人,也有權喜歡做害人利己事的人,人都是這樣。性格也是因人而異,不同環境造就不同的氛圍。然後就是天津人的中和性格都還是很好的,如下 1天津人很戀家,而且到外地聽不到家鄉話,很難過的2...

天津人,從四川迴天津健康碼變色嗎

你迴天津以後肯定就要重新使用天津的健康吧!從天津到北京再從北京迴天津天津的健康碼會變色嗎?從天津到北京再從北京迴天津,只要你的身體是健康的,健康碼是不會變色的。這個問題是這樣的,從天津到北京,再從北京迴天津,健康碼不會變色。我是天津人去薊縣健康碼會變顏色嗎?不會變顏色,但注意不要到和河北 北京的交界...

我是天津人但是我很反感大天津話難聽死了你們呢

我也是天津人,不討厭天津話,但是巨討厭天津人,天天以為自己牛的不行!較著自己傻不錯呢。因為你家大人揍 作 你時打盹了,你欠火候所以聽著難聽,回回爐就愛聽了。求求你了趕緊滾吧?直接去外地別回來了,你就聽不見天津話了,趕緊走啊 一樣,我也是超級不喜歡,還覺得自己牛的不行,真是不知道哪來的優越感 我也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