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爭,魚翁得利鷸蚌相爭,魚翁得利是生物之間的什麼

2021-03-05 08:03:17 字數 6213 閱讀 8314

1樓:じ☆ve櫻兒

鷸蚌相爭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莫過甘其喙。鷸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

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熟計之也。」惠王曰:

「善!」乃止。

註釋 趙——春秋、戰國時的國名,疆域在現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東部一帶地區。

燕——音煙,春秋、戰國時國名,疆域在現今河北北部一帶地區。

蘇代——人名,蘇秦的弟弟,是戰國時著名的說客,洛陽人。

惠王——就是惠文王,趙國的國君,名叫趙何。

曝——音鋪,就是晒的意思。

鷸——音玉,一種水鳥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長,捕食魚、蟲、貝類。

甘——音錢,同「鉗」字,把東西夾住的意思。

喙——音會,嘴,專門指鳥和獸的嘴。

漁者——就是後面的「漁父」,以捕魚為業的人。

擒——音琴,擒獲,就是捕捉的意思。

支——支援,這裡是相持、對峙的意思。

弊——弊病,害處,這裡是疲弊的意思。

評點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訓,千百年來已為大家所熟知。這個故事說明:同志之間、朋友之間,應當團結互助,而不應當勾心鬥角,要看清和對付共同的敵人。

否則,就必然會造成可乘之機,讓敵人鑽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災難。

一曝十寒吧??不是一暴十寒呀!

釋 義曝:晒。原意是說,雖然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晒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一時又懶散,沒有恆心。

出 處《孟子·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示 例 他們跑出英文教室,說的聽的依然是中國話。這只是『~』的辦法罷了,對於理解的功夫完全拋荒。(葉聖陶《英文教授》)

2樓:free霸神

鷸蚌相爭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各種紛繁複雜的矛盾鬥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相持不下,就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坐收漁利。所以,在生活中應該學會

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訴人們:大敵當前,弱小者之間要聯合起來,消除矛盾,團結一致,共同對付敵人。

處理內部事務也是這樣,區域性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小道理要服從大道理,否則,內部爭鬥不休,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權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謙讓,以免顧此失彼,讓別人鑽空子。

「鷸蚌相爭,魚翁得利」是生物之間的什麼

3樓:陽光語言矯正學校

捕食是一種生物以它種生物為食的種間關係

「鷸蚌相爭,魚翁得利」是生物之間的捕食關係。

漁翁在這個事件中處在食物鏈的更高階。

4樓:匿名使用者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意思

5樓:小史i丶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意思是: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

出自於劉向的《戰國策·燕策二》:

「鷸蚌相爭」是戰國時謀士蘇代遊說趙惠王時所講的一則寓言故事。當時趙王想要攻打燕國,蘇代替燕王跟趙王說趙國和燕國爭戰不休,不過是「鷸蚌相爭」而已,必定讓秦國得「漁翁之利」。今天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在錯綜複雜的矛盾鬥爭中,要警惕真正的敵人。

6樓:孫老闆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出處】《戰國策》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夫也。故願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譯文】趙國將要出戰燕國,蘇代為燕國去勸說趙惠文王:「今天我來,路過了易水,看見一隻河蚌正從水裡出來晒太陽,一隻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

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幹死你。』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取不出來,明天你的嘴取不出來,就會餓死你。』兩個不肯互相放棄,結果一個漁夫把它們倆一起捉走了。

現在趙國將要攻打燕國,燕趙如果長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會疲憊不堪,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就要成為那不勞而獲的漁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認真考慮出兵之事。」趙惠文王說:

「好吧。」於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國。

【例子】你們這麼做的結果只能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同義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擴充套件資料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同義詞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拼音】táng láng bǔ chán,huáng què zài hòu

【解釋】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後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淺,只想到算計別人,沒想到別人在算計他。

【出處】《劉向·說苑·第九卷·正諫》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遊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在三。

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旁也。

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譯文】吳王想要討伐楚國,告訴左右大臣說:「我會殺死所有敢勸諫我不出兵的人!」吳王的侍從中有個年輕人想要勸諫吳王卻不敢,就懷裡藏著彈丸,手裡拿著彈弓,在後院遊蕩,露水沾溼了他的衣服,這樣做了幾天。

吳王說:「你,為什麼要這樣辛苦地沾溼衣服?」年輕人回答說:

「園子裡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處在高處一邊放聲叫著一邊吮吸著露水,卻不知道螳螂在它的後面;螳螂彎曲身子貼緊前肢想要取蟬,卻不知道黃雀在它的旁邊。

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螳螂,卻不知道彈弓和彈丸在它的下面。這三者都必定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卻不考慮身後的隱患。」吳王說:「好啊!」於是吳王便打消了出兵的念頭。

【例子】某小偷正準備偷走賣菜大叔的錢包,卻不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被警察抓住了他。

7樓:w綠

本來在一個群體裡。但是非要高低,結果兩敗俱傷!讓漁人從中得利。

8樓:匿名使用者

一隻河蚌張開蚌殼,在河灘上晒太陽。有隻鷸(yù)鳥,從河蚌身邊走過,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兩片殼合上,把鷸嘴緊緊地鉗住。

鷸鳥用盡力氣,怎麼也拔不出嘴來。蚌也脫不了身,不能回河裡去了。河蚌和鷸鳥就爭吵起來。

鷸鳥甕聲甕氣地說:「一天、兩天不下雨,沒有了水,回不了河,你總是要死的!」河蚌也甕聲甕氣地說:

「假如我不放你,一天、兩天之後,你的嘴拔不出去,你也別想活,總要餓死!」河蚌和鷸鳥吵個不停,誰也不讓誰。這時,恰好有個打魚的人從那裡走過,就把它們兩個一起捉去了。

現在用來比喻雙方相持不下,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

9樓:匿名使用者

也是說兩不立勝,最後有一個人來把它們清理

10樓:****

意思跟脣亡齒寒的意思有點相近!本來是在一個群體裡。但是非要一較高低,結果兩敗俱傷!兩個都身心疲憊沒有的很好狀態!這就讓人 '' 漁翁 '' 趁虛而入!

11樓:墨矀

是告訴人們不要兩方爭扟不下,互不相讓,從而讓第三者從中得利

12樓:匿名使用者

兩人相爭,卻被別人得到了利益

13樓:匿名使用者

指兩者懼傷,第三者得到益利。

14樓:匿名使用者

相方不讓打的你死我活讓第三者勝

鷸蚌相爭,魚翁得利在水滸中分別指什麼 10

15樓:匿名使用者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用在水滸中,則暗指:

鷸……宋江為首的梁山泊起義軍;

蚌……方臘起義軍;

漁翁……大宋朝廷。

有個成語叫什麼蚌相爭,魚翁得利

16樓:q魂鬥羅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解釋】鷸:長嘴水鳥;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鷸。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結構】複句式

【用法】複句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正音】鷸,不能讀作「jú」;相,不能讀作「xiànɡ」。

【辨形】漁,不能寫作「魚」。

【近義詞】漁人得利、兩敗俱傷、從中漁利

【反義詞】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辨析】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和「坐山觀虎鬥」都有「雙方爭執不下;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獲得好處」的意思;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偏重在客觀地形容雙方相鬥讓第三者獲利;「坐山觀虎鬥」偏重在形容人的意願和行動。

【例句】在資本主義社會裡;~的事情是時有發生的。

17樓:匿名使用者

鷸(yu四聲)蚌相爭 ,漁翁得利

18樓:回眸0紅顏已逝

鷸(yu四聲)蚌相爭

19樓:打不死的貪睡貓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yubangxiangzheng)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是什麼意思

20樓:孫老闆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出處】《戰國策》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夫也。故願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譯文】趙國將要出戰燕國,蘇代為燕國去勸說趙惠文王:「今天我來,路過了易水,看見一隻河蚌正從水裡出來晒太陽,一隻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

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幹死你。』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取不出來,明天你的嘴取不出來,就會餓死你。』兩個不肯互相放棄,結果一個漁夫把它們倆一起捉走了。

現在趙國將要攻打燕國,燕趙如果長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會疲憊不堪,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就要成為那不勞而獲的漁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認真考慮出兵之事。」趙惠文王說:

「好吧。」於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國。

【例子】你們這麼做的結果只能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同義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擴充套件資料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同義詞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拼音】táng láng bǔ chán,huáng què zài hòu

【解釋】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後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淺,只想到算計別人,沒想到別人在算計他。

【出處】《劉向·說苑·第九卷·正諫》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遊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在三。

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旁也。

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譯文】吳王想要討伐楚國,告訴左右大臣說:「我會殺死所有敢勸諫我不出兵的人!」吳王的侍從中有個年輕人想要勸諫吳王卻不敢,就懷裡藏著彈丸,手裡拿著彈弓,在後院遊蕩,露水沾溼了他的衣服,這樣做了幾天。

吳王說:「你,為什麼要這樣辛苦地沾溼衣服?」年輕人回答說:

「園子裡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處在高處一邊放聲叫著一邊吮吸著露水,卻不知道螳螂在它的後面;螳螂彎曲身子貼緊前肢想要取蟬,卻不知道黃雀在它的旁邊。

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螳螂,卻不知道彈弓和彈丸在它的下面。這三者都必定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卻不考慮身後的隱患。」吳王說:「好啊!」於是吳王便打消了出兵的念頭。

【例子】某小偷正準備偷走賣菜大叔的錢包,卻不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被警察抓住了他。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含義,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意思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意思是 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出自於劉向的 戰國策 燕策二 鷸蚌相爭 是戰國時謀士蘇代遊說趙惠王時所講的一則寓言故事。當時趙王想要攻打燕國,蘇代替燕王跟趙王說趙國和燕國爭戰不休,不過是 鷸蚌相爭 而已,必定讓秦國得 漁翁之利 今天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在錯綜複...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用英語怎麼翻,鷸蚌相爭,漁人得利,原文及翻譯

1.鷸蚌相爭,漁翁得利。the wolf has a winning game when the shepherds quarrel.cenjin.uboke.2.鷸蚌相爭,漁翁得利.two quarrel and a third profits by it.szbaihe.3.兩狗相爭一骨頭,第三...

由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聯想到同類的成語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項在舞劍,意在沛公。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不知道對不對 與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相近相同的成語 漁人得利 兩敗俱傷 從中漁利 坐山觀虎鬥,隔岸觀火,坐收漁利 與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意思相近的成語 坐山觀虎鬥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漁人得利 兩敗俱傷 從中漁利 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