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山中和王維的山中情感上有什麼區別

2021-03-04 00:06:13 字數 6118 閱讀 3052

1樓:匿名使用者

王勃因戲為《檄英王雞》一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王維他一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於是隨俗浮沉,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具體的我也記不太清了 希望能幫到你

王勃的《山中》和王維的《山中》表達的情感是否相同?請結合詩歌作簡要分析

2樓:匿名使用者

王勃的是抒寫旅愁歸思的詩,大概作於王勃被廢斥後在巴蜀作客期間。前半首抒發久客思歸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點染而加濃了它的悲愴色彩;後半首描寫風吹葉落之景,也因旅思鄉情的注入而加強了它的感染力量。 王維的是以詩人山行時所見所感,描繪了初冬時節的山中景色。

前兩句描繪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兩個區域性,後兩句所展示的是它的全貌。

閱讀王勃的《山中》與王維的《山中》比較所描寫的景色特點有何不同

3樓:簫灑舞劍

王勃的是抒寫旅愁歸思的詩,大概作於王勃被廢斥後在巴蜀作客期間.前半首抒發久客思歸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點染而加濃了它的悲愴色彩;後半首描寫風吹葉落之景,也因旅思鄉情的注入而加強了它的感染力量.

王維的是以詩人山行時所見所感,描繪了初冬時節的山中景色. 前兩句描繪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兩個區域性,後兩句所展示的是它的全貌.

王勃的《山中》與王維的《山中》

4樓:匿名使用者

王勃詩《山中》【創作年代】初唐 【作者姓名】王勃   【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作品原文   山中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1] 作品譯文   長江好似已經滯流,在為我不停地悲傷。

萬里遠遊之人,思念著早日迴歸。   更何況秋風風寒,傍晚暮氣沉沉。更難耐深山重重,黃葉在漫山飄飛。

[2]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抒寫旅愁歸思的詩,大概作於王勃被廢斥後在巴蜀作客期間。   詩的前半首是一聯對句。詩人以「萬里」對「長江」,是從地理概念上寫遠在異鄉、歸路迢迢的處境;以「將歸」對「已滯」,是從時間概念上寫客旅久滯、思歸未歸的狀況。

兩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則是用來點出因上述境況而產生的感慨和意願。詩的後半首,即景點染,用眼前「高風晚」、「黃葉飛」的深秋景色,進一步烘托出這個「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長江悲已滯」,在字面上也許應解釋為因長期滯留在長江邊而悲嘆。

可以參證的有他的《羈遊餞別》詩中的「遊子倦江干」及《別人四首》之四中的「霧色籠江際」、「何為久留滯」諸句。但如果與下面「萬里」句合看,可能詩人還想到長江萬里、路途遙遠而引起羈旅之悲。這首詩的題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詩人在山上望到長江而起興,是以日夜滾滾東流的江水來對照自己長期滯留的旅況而產生悲思。

與這句詩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詩中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這裡,「長江」與「已滯」以及「大江」與「遊子」、「客心」的關係,詩人自己可以有各種聯想,也任讀者作各種聯想。在一定範圍內,理解可以因人而異,即所謂「詩無達詁」。

  次句「萬里念將歸」,似出自宋玉《九辯》「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句,而《九辯》的「送將歸」,至少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為送別將歸之人;一為送別將盡之歲。至於這句詩裡的「將歸」,如果從前面提到的《羈遊餞別》、《別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別的詩看,可以採前一解釋;如果從此詩後半首的內容看,也可以取後一解釋。

但聯絡此句中的「念」字,則以解釋為思歸之念較好,也就是說,這句的「將歸」和上句的「已滯」一樣,都指望遠懷鄉之人,即詩人自己。但另有一說,把上句的「已滯」看作在異鄉的客子之「悲」,把這句的「將歸」看作萬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這又是一個「詩無達詁」的例子。

  三四兩句「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寫詩人在山中望見的實景,也含有從《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遙落而變衰」兩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詩來說,這兩句所寫之景是對一二兩句所寫之情起襯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這裡,秋風蕭瑟、黃葉飄零的景象,既用來襯映旅思鄉愁,也可以說是用來比擬詩人的蕭瑟心境、飄零旅況。

當然,這個比擬是若即若離的。同時,把「山山黃葉飛」這樣一個純景色描寫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寫法上又是以景結情。南宋沈義父在《樂府指迷》中說:

「結句須要放開,含有餘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這首詩的結句就有宕出遠神、耐人尋味之妙。   詩歌在藝術上常常是抒情與寫景兩相結合、交織成篇的。

明代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說:「作詩本乎情、景。……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

」這首詩,前半抒情,後半寫景。但詩人在山中、江邊望見的高風送秋、黃葉紛飛之景,正是產生久客之悲、思歸之念的觸媒;而他登山臨水之際又不能不是以我觀物,執筆運思之時也不能不是緣情寫景,因此,後半首所寫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懷之情為胚胎。詩中的情與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滲透、融合為一的。

前半首的久客思歸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點染而加濃了它的悲愴色彩;後半首的風吹葉落之景,也因旅思鄉情的注入而加強了它的感染力量。   王勃還有一首《羈春》詩:「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歸。

還傷北園裡,重見落花飛。」詩的韻腳與這首《山中》詩完全相同,抒寫的也是羈旅之思,只是一首寫於暮春,一首寫於晚秋,季節不同,用來襯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飛」與「黃葉飛」之異。兩詩參讀,有助於進一步瞭解詩人的感情並領會詩筆的運用和變化。

[ 王維詩《山中》基本資訊   【作品名稱】《山中》   【作品別名】《山中送別》   【創作年代】盛唐   【作者姓名】王維   【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作品原文   山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4] 作品鑑賞   這首小詩以詩人山行時所見所感,描繪了初冬時節的山中景色。

  首句寫山中溪水。荊溪,本名長水,又稱滻水,源出陝西藍田縣西南秦嶺山中,北流至長安東北入灞水。這裡寫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

山路往往傍著溪流,山行時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與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淺,山溪變成涓涓細流,露出磷磷白石,顯得特別清淺可愛。由於抓住了冬寒時山溪的主要特徵,讀者不但可以想見它清澄瑩澈的顏色,蜿蜒穿行的形狀,甚至彷彿可以聽到它潺潺流淌的聲音。

  次句寫山中紅葉。絢爛的霜葉紅樹,本是秋山的特點。入冬天寒,紅葉變得稀少了;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

但對王維這樣一位對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詩人兼畫家來說,在一片濃翠的山色背景上(這從下兩句可以看出),這裡那裡點綴著的幾片紅葉,有時反倒更為顯眼。它們或許會引起詩人對剛剛逝去的絢爛秋色的遐想呢。所以,這裡的「紅葉稀」,並不給人以蕭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對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連。

  如果說前兩句所描繪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兩個區域性,那麼後兩句所展示的卻是它的全貌。儘管冬令天寒,但整個秦嶺山中,仍是蒼松翠柏,蓊鬱青蔥,山路就穿行在無邊的濃翠之中。蒼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象有形的物體那樣可以觸控得到,所以說「空翠」。

「空翠」自然不會「溼衣」,但它是那樣的濃,濃得幾乎可以溢位翠色的水份,濃得幾乎使整個空氣裡都充滿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象被籠罩在一片翠霧之中,整個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潤,而微微感覺到一種細雨溼衣似的涼意,所以儘管「山路元無雨」,卻自然感到「空翠溼人衣」了。這是視覺、觸覺、感覺的複雜作用所產生的一種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種心靈上的快感。「空」字和「溼」字的矛盾,也就在這種心靈上的快感中統一起來了。

  張旭的《山中留客》說:「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沾衣」是實寫,展示了雲封霧鎖的深山另一種美的境界;王維這首《山中》的「溼衣」卻是幻覺和錯覺,抒寫了濃翠的山色給人的詩意感受。

同樣寫山中景物,同樣寫到了沾衣,卻同工異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藝術是永遠不會重複的。   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鮮豔的紅葉和無邊的濃翠所組成的山中冬景,色澤斑斕鮮明,富於詩情畫意,毫無蕭瑟枯寂的情調。

和作者某些專寫靜謐境界而不免帶有清冷虛無色彩的小詩比較,這一首所流露的感情與美學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4]

王勃的《山中》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5樓:因緣法

這是一首抒寫旅愁歸思的詩,此詩抒發了作者久滯異地,渴望早日回鄉的思想感情。

起句「長江悲已滯」既寫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次句「萬里念將歸」緊承首句,具體抒發遠遊思歸的悲苦心境;第三句轉為寫物候,承接上兩句含義,在深秋寒風颯颯之夜令人感傷不已;結句「山山黃葉飛」寫深秋的景象,強調了詩人所處的環境,突現了人物的形象和心情。全詩語言洗練,情景交融,塑造了一個天涯遊子的典型形象,其豐富的意象渲染了悲涼的氛圍,襯托出詩人久客思歸的悽苦心境。

王勃的《山中》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結合詩詞分析

6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作者旅愁歸思的情感,前半首抒發久客思歸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點染而加濃了它的悲愴色彩;後半首描寫風吹葉落之景,也因旅思鄉情的注入而加強了它的感染力量。

7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一首遊子思歸的五言絕詩,作於王勃被逐出沛王府後於蜀中作客漫遊之時。詩題為《山中》聯絡全詩意境,點明詩人的處所在長江之畔的荒野山中。他一個人在山中踽踽獨行,又恰逢「高風晚」、「黃葉飛」的暮秋時節,不免悲己思鄉,感傷不已。

王維的《山中》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

8樓:小清新心萌萌噠

表達了作者久客思歸之情和思鄉之情。

《山中》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描繪了秋末初冬時節的山中景色,由滿是白石的小溪、鮮豔的紅葉和無邊的濃翠所組成的山中冬景,色澤斑斕鮮明,富於詩情畫意,毫無蕭瑟枯寂的情調,表達了詩人悲己思鄉之情。全詩意境空濛,如夢如幻,寫法從一般見特殊,達到新穎獨特的效果,詩風清新明快。

原文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

白話譯文

荊溪潺湲流過白石粼粼顯露,天氣變得寒冷紅葉落落稀稀。

山間小路上原本並沒有下雨,是那空明翠色好像沾溼人衣。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此詩創作於初冬時節,為作者山行時有感而作,其具體創作年份未得確證。

作品整體賞析

此詩描寫詩人山行時初冬時節的山中景色,清淺的溪水,冷肅的秋意,水底粼粼可見的白石,山中逐漸凋零的紅葉,再配以山嵐翠色為背景,互相映襯,構成一幅遠近有致、色彩鮮麗、富於實感的水彩畫,寂靜中見幽趣,清寒中有美感。

首句寫山中溪水。這裡寫的大概是荊溪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著溪流,山行時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與人作伴的清溪。

天寒水淺,山溪變成涓涓細流,露出磷磷白石,顯得特別清淺可愛。由於抓住了冬寒時山溪的主要特徵,讀者不但可以想見它清澄瑩澈的顏色,蜿蜒穿行的形狀,甚至彷彿可以聽到它潺潺流淌的聲音。

次句寫山中紅葉。絢爛的霜葉紅樹,本是秋山的特點。入冬天寒,紅葉變得稀少了;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

但對王維這樣一位對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詩人兼畫家來說,在一片濃翠的山色背景上(這從下兩句可以看出),這裡那裡點綴著的幾片紅葉,有時反倒更為顯眼。它們或許會引起詩人對剛剛逝去的絢爛秋色的遐想呢。所以,這裡的「紅葉稀」,並不給人以蕭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對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連。

前兩句所描繪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兩個區域性,後兩句所展示的卻是它的全貌。儘管冬令天寒,但整個秦嶺山中,仍是蒼松翠柏,蓊鬱青蔥,山路就穿行在無邊的濃翠之中。蒼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體那樣可以觸控得到,所以說「空翠」。

「空翠」自然不會「溼衣」,但它是那樣的濃,濃得幾乎可以溢位翠色的水分,濃得幾乎使整個空氣裡都充滿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籠罩在一片翠霧之中,整個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潤,而微微感覺到一種細雨溼衣似的涼意,所以儘管「山路元無雨」,卻自然感到「空翠溼人衣」了。這是視覺、觸覺、感覺的複雜作用所產生的一種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種心靈上的快感。「空」字和「溼」字的矛盾,也就在這種心靈上的快感中統一起來了。

張旭的《山中留客》說:「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沾衣」是實寫,展示了雲封霧鎖的深山另一種美的境界;王維《山中》的「溼衣」卻是幻覺和錯覺,抒寫了濃翠的山色給人的詩意感受。

同樣寫山中景物,同樣寫到了沾衣,卻同工異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藝術是永遠不會重複的。

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鮮豔的紅葉和無邊的濃翠所組成的山中冬景,色澤斑斕鮮明,富於詩情畫意,毫無蕭瑟枯寂的情調。和作者某些專寫靜謐境界而不免帶有清冷虛無色彩的小詩比較,《山中》所流露的感情與美學趣味。

作者簡介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

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允。

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

詩與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工書畫。

有《王右丞集》。

王維的《送別》的詩意是什麼,王維的《山中送別》的詩意是什麼?

詩意.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後,夕陽西墜我關閉柴扉。春草明年再綠的時候,遊子呵你能不能迴歸?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 送罷 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迴歸...

王維寫的《山中送別》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譯文 在深山裡送別了好友,夕陽落下之後半關柴門。春草到明年催生出新的枝芽,朋友啊你能不能回來?原文 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王維 701年 761年,一說699年 761年 河東蒲州 今山西運城 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 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王維出身河東...

在王維眼裡,山中道別中的鄉愁是什麼

1 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 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這首詩寫一座人跡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參天的樹林,意在創造一個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側重於表現山的空寂清冷。之後緊接第二句境界頓出,以區域性的 暫時的 響 反襯出全域性的 長久的空寂。第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