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地區成礦模式研究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2021-03-03 21:55:52 字數 1102 閱讀 8175

1樓:中地數媒

膠東地區的成礦模式研究,主要是對金礦成礦物質**、熱源、動力源的總結概括。如:孫景貴等(2000)提出,膠東地區可能存在一個規模較大的中生代地幔熱柱-幔枝熱構造,提出「殼-幔成礦模式」。

李士先等(2007)認為,膠東金礦具有長期性、多**的成因特點,太古宙—古元古代形成金礦原始礦源巖,為金礦形成的雛形期;新元古代震旦期形成金礦衍生礦源巖,為金礦形成的預富集期;中生代燕山早期形成金礦直接礦源巖,為金礦的主成礦期。宋明春等(2010b)認為,膠東金礦是地質構造長期演化、流體多次活化、白堊紀集中爆發成礦的結果,可概括為陸殼重熔—流體活化—伸展拆離成礦模式。

部分研究者從不同型別金礦之間聯絡的角度,提出了膠東地區多種型別金礦的統一成礦模式。如:陳毓川等(2001)在研究中國金礦及其成礦規律時,指出膠東金成礦系列為膠東地塊邊緣隆起帶與燕山期花崗岩類有關的金、銀(銅)礦床成礦系列,認為玲瓏式、焦家式、靈山溝式等金礦床雖然形式不同,但應屬同一成礦系列,是統一成礦作用演化到不同階段、受不同成礦環境(如構造、圍巖、物理化學條件)的制約造成的。

宋明春等(2010b)研究指出膠東地區三個金礦礦集區、七種金礦型別是同一構造背景、同一成因、同一時代形成的,產於不同構造部位、不同圍巖條件的不同自然型別。

丁正江等(2011)、孫豐月等(2011)則在研究棲霞—蓬萊—福山地區部分金及多金屬礦床時發現,該區成礦作用與中生代燕山晚期斑岩關係密切。由高溫至低溫,成礦作用在空間上展布規律明顯,存在一個與中生代燕山晚期中酸性岩漿侵入作用有關的多金屬成礦系列。

膠東地區以往地質工作曾取得很多的重要研究成果,但隨著地質工作的深入,發現許多地質問題尚未解決,與本書研究相關的主要問題有:

1)對膠東地區的鉬礦、銅礦、鉛鋅礦等礦床成因、成礦物質**、成礦時代等缺乏系統地研究,沒有深入研究鉬礦與銅礦、鉛鋅礦等有色金屬礦床的成生聯絡;

2)以往地質工作對金礦的研究很深入,並建立了多種金礦成礦模式,但沒有開展金礦與鉬礦、鉛鋅礦、銅礦等礦床的時空關係的研究;

3)對於膠東金礦成礦作用與岩漿活動有關,學者們持有較為一致的觀點,但哪種岩漿作用與金礦成礦有關尚存不同認識,有的學者認為膠東金礦與玲瓏花崗岩、郭家嶺花崗岩關係密切,有的學者認為煌斑岩在金礦成礦中起到了關鍵作用,而有的學者則指出偉德山花崗岩為金礦成礦提供了熱源(宋明春等,201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