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列詩歌,完成問題歸園,閱讀下列詩歌,完成問題。歸園田居其三東晉陶淵

2021-03-04 06:16:16 字數 5958 閱讀 3613

1樓:辣椒

1.答案:「帶月荷鋤歸」這一句將勞動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靜謐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圖畫中,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滿足。

2.答案:(1)表達了詩人寧願歸隱田園,也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品行。

(2)言之成理即可。如歸隱遁世是他消極逃避現實的表現或當時社會黑暗,他無力抗爭,只好逃避等。

閱讀下列詩詞,完成小題。飲酒(其五) 陶淵明結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

2樓:雪花

小題1:b

小題1:b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內容、作者的情感的掌握與評析。b項為「內心擺脫了世俗,也就感覺這地方偏僻幽靜了」。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主旨、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b項中杜甫藉助歸鳥表現的不是這種情感。

陶淵明《飲酒詩》詩意

3樓:亦夢之城

1、詩意

這前四句就是表現一種避世的態度,也就是對權位、名利的否定。開頭說,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所謂「車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門庭若市的情景。

陶淵明說來也是貴族後代,但他跟那些沉浮於俗世中的人們卻沒有什麼來往,門前冷寂得很。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問:你怎麼能做到這樣?

而後就歸結到這四句的核心——「心遠地自偏」。精神上已經對這爭名奪利的世界採取疏遠、超脫、漠然的態度,所住的地方自然會變得僻靜。「心遠」是對社會生活軌道的脫離,必然導致與奔逐於這一軌道上的人群的脫離。

2、譯文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的繁華道,可從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之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牆下采擷清菊時心情徜徉,猛然抬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迴翔遠山的懷抱。

這之中隱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說出卻忘記了如何表達。

①結廬:構築屋子。人境:人間,人類居住的地方。

②無車馬喧:沒有車馬的喧囂聲。

③君:作者自謂。爾:如此、這樣。這句和下句設為問答之辭,說明心遠離塵世,雖處喧囂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④悠然:自得的樣子。南山:指廬山。

⑤見:(讀xiàn)同「現」,出現。

⑥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伴。這兩句是說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伴而還。

3、賞析

表達了作者厭倦官場腐敗,決心歸隱田園,超脫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4樓:匿名使用者

5樓:生活在夢中的貓

原文 酒①

——【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②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③

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④

作者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世號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 江西南)人。曾祖陶侃曾任東晉大司馬,父祖均曾任太守一類官職。

淵明八歲 喪父,家道衰落,日漸貧困。曾幾度出仕,任過祭酒、參軍一類小官。四十一 歲時棄官歸隱,從此躬耕田園。

他以田園生活為題材進行詩歌創作,是田園詩 派的開創者。詩風平淡自然,極受後人推崇,影響深遠。清陶澍注《靖節先生 集》是較好的注本。

註釋 《飲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後偶然的題詠,不是一時所作。 ②人境:人類 聚居的地方。

③日夕:近黃昏的時候。 ④末二句用《莊子》語。

《莊子• 齊物論》:「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莊子•外物》:

「言者所以 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詩意是說從大自然的啟示,領會到真意,不可言說, 也無待言說。

譯文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繁華道,可從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牆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迴翔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有人生的真義,我該怎樣表達內中深奧!

品評 本篇是《飲酒》二十首中的第六首。詩歌的主旨是展示詩人運用魏晉玄學 「得意忘象」之說領悟「真意」的思維過程,富於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 味的哲理演繹。

詩中寫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寫了幽美淡遠的景,在情景交融的 境界中含蓄著萬物各得其所、委運任化的哲理;這哲理又被詩人提煉、濃縮到 「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給讀者以理性的啟示,整首詩的韻 調也更顯得雋秀深長。

宋代朱熹說:「晉宋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一面清談, 那邊一面招權納貨。陶淵明真個能不要,此所以高於晉宋人物。

」這首詩正刻 畫了詩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風貌。他不象一般隱士那樣標榜超塵出世,而是「結 廬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卻能做到「無車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 何在?

詩人意味深長地說:「心遠地自偏」。心靜,境自靜。

無求名求利之心, 即使身居鬧市,也宛如在山。這深刻的道理被詩人平淡地說出,親切感人。 詩歌巧妙地運用了象徵手法。

「鳥倦飛而知還」,那隻在晚照中翩然歸來 的鳥和那個悠然見山的人,心神契合,彷彿都在這幽靜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 歸宿。

陶淵明的《飲酒》組詩共有20首,這組詩並不是酒後遣興之作,而是詩人借酒為題,寫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是為了在當時十分險惡的環境下借醉酒來逃避**。他在《飲酒》第二十首中寫道「但恨多謬誤,君當恕罪人」,可見其用心的良苦。這裡選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這首詩以情為主,融情入景,寫出了詩人歸隱田園後生活悠閒自得的心境。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塵俗煩擾後的感受,表現了詩人鄙棄官場,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思想感情。後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評價

寫詩人雖然居住在汙濁的人世間,卻不受塵俗的煩擾。「車馬喧」,正是官場上你爭我奪、互相傾軋、奔走鑽營的各種醜態的寫照。但是,陶淵明「結廬的人境」,並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麼會聽不到車馬的喧鬧呢?

詩人好像領會了讀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個設問句「問君何能爾」,然後自己回答「心遠地自偏」。只要思想上遠離了那些達官貴人們的車馬喧囂,其他方面也自然地與他們沒有糾纏了。這四句,包含著精闢的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淨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只要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改變客觀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

「心遠」一詞,反映了詩人超塵脫俗,毫無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評價

這是千年以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因為有了「心遠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會悠閒地在籬下采菊,抬頭見山,是那樣地怡然自得,那樣地超凡脫俗!這兩句以客觀景物的描寫襯托出詩人的閒適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說明詩人所見所感,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

蘇東坡對這兩句頗為稱道:「採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見」字也用得極妙,「見」是無意中的偶見,南山的美景正好與採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合成物我兩忘的「無我之境」。

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種忘機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麼勝景,致使詩人如此讚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也是詩人無意中看見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黃昏景色中,飛鳥結伴飛返山林,萬物自由自在,適性而動,正像詩人擺脫官場束縛,悠然自在,詩人在這裡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諦。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人從這大自然的飛鳥、南山、夕陽、秋菊中悟出了什麼真意呢?是萬物運轉、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則嗎?

是對遠古純樸自足的理想社會的嚮往嗎?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嗎?是直率真摯的品格嗎?

詩人都沒有明確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問題,讓讀者去思考,而他則「欲辨己忘言」。如果結合前面「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來理解,「真意」我們可以理解為人生的真正意義,那就是人生不應該汲汲於名利,不應該被官場的齷齪玷汙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應該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賞大自然的無限清新和生機勃勃!當然,這個「真意」的內涵很大,作者沒有全部說出來,也無須說出來,這兩句哲理性的小結給讀者以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想象餘地,令人回味無窮。

全詩以平易樸素的語言寫景抒情敘理,形式和內容達到高度的統一,無論是寫南山傍晚美景,還是或抒歸隱的悠然自得之情,或敘田居的怡然之樂,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於情趣,又饒有理趣。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那樣景、情、理交融於一體的名句不用說,就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這樣的句子,雖出語平淡,樸素自然,卻也寄情深長,託意高遠,蘊理雋永,耐人咀嚼,有無窮的理趣和情趣。

《飲酒二十首》

公元416年,劉裕調集全國的兵力,從東向西,分五路討伐後秦。首發攻克了洛陽,西晉故都得到光復。第二年又攻克長安。

長安經過百年滄桑,終於被晉軍收復。訊息傳到江南,東晉朝野一片歡騰。

劉裕通過北伐,極大的擴大了他個人的權利。朝廷為了討好劉裕,下詔書封劉裕為相國,總管朝政,又封他為宋公,食邑十個郡,加九錫,位在各諸侯之上,劉裕故作推辭。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朝廷控在劉裕手裡,他想要什麼,朝廷就得下詔書給他什麼。

他想當朝廷,當今的朝廷也得趕快讓位給他,這是早晚的事。

那一年秋天,陶淵明總是悶悶不樂。他早就看透,東晉的氣數已盡,劉裕篡位只是遲早的事,他整天為這件事悲傷鬱悒。只要東晉存在,曾祖父陶侃的功績就光輝燦爛,照耀家邦。

一旦東晉滅亡,就一筆勾銷了。他又想一切都在發展變化,興衰榮辱也在不斷地交替更換。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家庭,莫不如此。

為這些事煩惱也沒有用,還是多喝點酒,好好睡一覺吧。

陶淵明只要弄到酒,沒有一個晚上不喝他個一醉方休。他認識到,人生在世像閃電一樣,稍縱即逝,就應該坦蕩從容,無憂無慮地度過。也許靠著飲酒,我陶淵明就能青史留名。

醉酒之後反而詩興大發,胡亂扯出一張紙,書寫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後,再修改潤色。寫好的詩稿越積越厚,讓老朋友幫忙整理抄錄。一共得到20首詩,陶淵明把這一組詩題為《飲酒二十首》序言是:

餘閒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然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

其一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

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

因值孤生鬆,斂翮遙來歸。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

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這首詩以失群鳥依孤獨鬆,比喻自己隱居守志,終身得所。

一隻惶惶不安的失群鳥,日暮還在徘徊獨飛。沒找到合適的棲息之處。夜晚叫聲悲切,依依戀戀,不肯遠去。

因遇孤生鬆,收斂翅歸依。寒冷的勁風使萬木凋謝,而松樹獨不衰。我像這隻飛鳥一樣,總算找到歸所,千載不相違。

其二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注:教材上大多為第五首)

這首詩寫自己心與世俗遠離,所以身在塵世,而心能感受超塵絕俗的真趣。

自己雖構屋居住人間,但沒有世俗車馬往來的喧鬧。這是因為自己的心遠離塵俗,所以即使身居鬧市,也如同在偏遠的地方一樣,不受干擾。蘇軾說:

「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這兩句是說無意中偶見南山,從南山勝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與自己隱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日落時分,山景尤佳,飛鳥相伴而還。

萬物各順其自然,這裡有很深的奧妙,欲辨而忘其言不能辨。

其三 行止千萬端,誰知非與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譽毀。

三季多此事,達士似不爾。

咄咄俗中愚,且當從黃綺。

三季是指夏、商、週三個朝代。這首詩是說三代以來,人們是非不分,只是順應時勢隨聲附和。作者要與世俗背馳,要追隨秦時夏黃公,綺裡季等在商山隱居的四隱士,避世隱居。

世上人們的行為有千萬種,誰知怎麼叫是,怎麼叫非?有些人只簡單粗略的從事情表面看是非,就隨著別人表示讚譽或詆譭。夏商周三代以來,這種事情很多,但豁達之士有自己的主見,不隨聲附和。

世俗中愚妄之輩咄咄逼人,但自己不能雷同,決計歸隱。

其四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

閱讀下面詩歌,完成問題漢江臨泛王維楚塞三

1 前兩句描繪出了水天一色 廣闊渺遠的山水遠景,後兩句描繪出了水勢浩大 波瀾起伏的眼前景象。2 表達了詩人追求美好境界 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意對即可 閱讀下面詩歌,完成問題。漢江臨泛 王維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 1 前兩句描繪出了水天一色 廣闊渺遠的山水遠景,後兩句...

閱讀下列材料,完成問題 (7分)材料一 法國啟蒙運動的開拓者

1 英國君主立憲制,法國 封建 制度 美國 英國殖民統治 3分 2 農奴制改革 美國內戰 日本明治維新 3分 3 日本改革前,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改革後,實行開放政策,引進西方先進技術,並逐漸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2分 和外界交往,走出國門,引進外來先進文化為我所用 對外來文化不能生搬硬套,...

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問題詠柳賀知章碧玉妝

1 剪刀 或碧玉 春風 或樹 驚喜 讚美 熱愛 答到兩點即可 2 柔軟 清新 閱讀下面兩首古詩,完成兩小題。5分 詠柳唐 賀知章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 小題1 表現春天的創造力的美的形象,得勢猖狂的勢利小人形象。小題2 賀知章詠物抒情,通過讚美柳樹,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無限熱愛。曾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