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圈能燒給過世許多年的逝者嗎

2021-03-04 05:34:03 字數 5911 閱讀 1694

1樓:阿兵哥

逝者已走多年,也可以這麼做啊。只是對環境保護不利。有習俗,十月一,送寒衣,就是給逝者做一紙棉衣,然後到墓前燒了,就送過去了。到烈士墓前敬獻花圈與你說的意思基本一致。

2樓:匿名使用者

可以的,

只要心裡默唸祝福的話,

然後燃燒紙碼,成為灰燼就可以了

3樓:聽風

喪葬習俗不提倡,不環保也。還是迷信。生時好好孝敬,善待,心裡無憾。

4樓:匿名使用者

已過世多年了,就不用燒花圈了,買點紙錢,說說好話

5樓:與__世無爭

花圈燒給過世者,我不提倡。這樣會影響環保。其實過世已經很多年了,拿一束鮮花,就是紀念一下過世的人。

有人去世了為什麼要弄花圈?

6樓:匿名使用者

花圈,用鮮花或者紙花等紮成的環形的祭奠物品,獻給死者表示哀悼與紀念。 起源  花圈的「發源地」據說在希臘,古希臘把花圈稱為「斯吉芳諾思」,是裝飾神像的「聖物」。教堂中的祭司後來也戴起花圈來,花圈傳播到各地後就不一再地是教堂專用的飾物了。

古代西歐曾用花圈作為獎品頒發給凱旋的戰士和運動場上的優勝者。印度和緬甸,至今還保留著用薔薇花做成的花環給貴賓戴上以表敬意的習慣。

至於花圈什麼時候開始成為哀思用品,據說與佩戴黑紗的禮節相照應的,向死者獻花圈或者花籃的習俗。據傳說這個習俗最早**於西方**教首創時,因為《聖經》教義的廣泛傳播,人們逐漸相信人死以後能進入到極樂世界即天堂,而去天堂的路是由鮮花鋪設的。隨著這種觀念的日漸深入人心,篤信教義的人們則按照想象中的天堂之路的場景,在死者的靈車前後拋撒花瓣,以此表示為死者去天堂鋪設道路。

以後,人們覺得用鮮花鋪道花錢太多,於是改用花圈與花籃來替代。因此用花圈或者花籃獻祭死者,意思是在告慰死者的靈魂。奉獻給死者花圈或者花籃在如今已經逐漸演化為喪禮活動的一種弔喪禮節和內容。

哀思用花  哀思花圈為喪禮專用。參加葬禮時,人們常常敬送花圈,作為對逝者的追悼。花圈最初並不是為喪禮專用的。

花圈的「發源地」據說在希臘,古希臘把花圈稱為「斯吉芳諾思」,是裝飾神像的「聖物」。教堂中的祭司後來也戴起花圈來,花圈傳播到各地後就不一再地是教堂專用的飾物了。古代西歐曾用花圈作為獎品頒發給凱旋的戰士和運動場上的優勝者。

印度和緬甸,至今還保留著用薔薇花做成的花環給貴賓戴上以表敬意的習慣。 花圈,原來作為禮物,以示尊重和敬禮 ;以後逐步演變花圈的起源,至少是遠在二千年之前在歐洲就風行了的。那是希臘和羅馬人敬拜假神的時候所用的一種供物。

當保羅在路司得城裡,使那生來瘸腿的人起來行走的時候,那些看見這事的人都認為保羅和巴拿巴是他們所敬拜的兩個大神丟斯和希耳米。這風聲傳到丟斯廟中,事奉丟斯的祭司便照他們平日祭祀丟斯的禮節,牽著牛,拿著「花圈」,來到保羅和巴拿巴面前,要對這兩位在他們認為顯聖的神面前獻祭。這就是聖經中的花圈的**和用途。

今日歐美人在死人的棺柩和墳墓前獻花圈,無疑的與這件事是有關連的。

祭祀死者的頭七、三七、五七、七七怎麼算

7樓:風不停息

老人死後,兒孫為表示哀悼』,直系子孫、媳婦,要每人做一孝衫、孝

鞋、孝帽、直穿至謝孝日。葬後三日為「祭墳」,七日為「小期」,二十一天為「三期」(也稱「三七」),三十五天為「五期」,四十九天為「斷七」。

8樓:基拉

照古代的喪俗,靈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據說是希望死者還能復生。三天還不能復活,希望就徹底破滅了。

實際上停柩的時間長,是由於當時喪禮繁縟複雜,尤其是天子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隨葬品,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 近代以後,靈柩一般都在「終七」以後入葬。按傳統的說法,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

事實上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佛教認為,除罪大惡極的立即下地獄,善功極多的人立即**,靈魂一般並不能夠馬上轉生。沒有轉生的亡靈不是鬼,是在死後至轉生過程中的一種身體,等待轉生機緣的成熟。

所以,人死之後七個七期中,孝屬或親友如果能請僧人來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處。所以,佛教主張超度亡靈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過了七七期之後,亡靈託生的類別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卻不能改變他已託生的類別了。

如果一個人,生前作惡很多,註定來生要託生畜類,當他死後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屬親友為他大做佛事,使他聽到出家人誦經,當下懺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為人了。而道家也認為超度度亡靈最好是在他「七魄」沒有散盡之前。 「做七」期間的具體禮儀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

有些地方,舊喪俗中的第五個七天,必須由外嫁女回來,這一天的費用完全由外嫁女負擔,如果死者沒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孫女來做。人死後的第一個七天、第三個七天和第七個七天,叫做「大七」。在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習俗,就是說在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兒和媳婦們,每人各自提一隻燈籠,在規定的儀式中飛也似地賽跑,爭取第一個跑回家,俗稱「爭英雄」,認為這樣死者靈魂能庇佑降福。

因為人們認為人雖然死了,但靈魂仍然和活人一樣有情感。 穿孝——老人死後,兒孫為表示哀悼』,直系子孫、媳婦,要每人做一孝衫、孝鞋、孝帽、直穿至謝孝日。葬後三日為「祭墳」,七日為「小期」,二十一天為「三期」(也稱「三七」),三十五天為「五期」,四十九天為「斷七」。

百日、亡人生日,孝男孝女上墳祭奠。期年為週年。三年過了才換下孝衣。

所謂守孝三年,至此了結。現代做七比起傳統的做法要簡單,但很多人還在「大期」日到殯儀館燒點紙,祭奠一下。 老人們講,頭七的時候,人的靈魂還在各處飄蕩,在望鄉臺上,時時刻刻都在看著自己家鄉。

到了頭七晚上半夜的時候,自己的親人在家裡煙囪旁邊燒一個梯於形的東西,叫「天梯」,只有燒了這個天梯,靈魂才能順著這個梯子達到天堂。雖然這只是無情,但是在自己的親人身上,即使是迷信也要信一信,誰又肯讓自己的親人在這種事情上受委屈呢?

頭七,中國人的喪殯習俗,是根據死者去世的時間,再配合天干地支計算出來的日子及時辰,然習慣上大家都認為「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頭七」習俗,然一般都認為,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於魂魄回來前,為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便須迴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覺,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窩;如果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

亦有說認為人死後魂魄會於「頭七」前到處飄蕩,到了「頭七」當天的子時回家,家人應於家中燒一個梯子形狀的東西,讓魂魄順著這趟「天梯」到天上。

人死後頭七返家探視 出自 《**度亡經》(又名中陰救度**)。東北的七七具體是指:頭七,三七,五七和七七。

這幾天是要燒紙的(一般為漢族人的風俗)。喪葬習俗縣內喪葬習俗在建國之後,雖有所革新,但舉辦喪事,農民家庭一般仍按歷史相沿的傳統習俗進行。(1)準備「後事」人生百歲總有一死。

當人老年邁以後,本人或家屬其他成員則要為其準備身後用物。最主要的一是棺材,二是壽衣。當地習俗,這兩樣東西一般都在老人生前準備好。

過去備棺材,木材以柏木為最好,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壽衣要備衣、褲(裙)、鞋、襪、帽,衣褲應有棉有單,壽衣顏色多為紅、藍,忌黑、忌花。這些備用物品看似不吉利,但誰都不忌諱。

有些人家準備的早,結果多年死亡不至,到另一世界的衣物、「房子」只好仍處在備用中。(2)老人病重期間的禮俗病人病重期間,兒女一定要陪護身邊,否則為不孝。親戚一定要攜禮物看望,否則若病人死後無法面對死者及其家屬(不知者除外)。

凡重要的親戚應當多次探望病人。病人病危時,不在病人身邊的重要親屬,病家應通知前來,以防事後落「埋怨」。(3)彌留之際與初亡時的處置嚥氣前,兒女要守護身邊,併為其理髮(女人梳頭)、淨面、洗腳、看壽衣。

氣斷,全家舉哀。入斂時,死者臉蒙黃表紙,曰「蒙臉紙」;口含一銅錢或硬幣,曰「噙口錢」,背墊銅錢或硬幣,曰「墊背錢」;手持線串小麵餅,曰「打狗餅」,小餅個數與死者年歲相等。棺頭點一黑瓷燈,曰「引魂燈」,放一陶盆,供停靈期間焚紙用,曰「老盆」靈房門口搭棚,曰「靈棚」,棚內設供桌,供舉行弔祭儀式用;院門外放「指魂紙」,白紙條之條數與死者年歲相等。

(4)著孝孝布白色,。兒子剃頭,戴斜角孝帽,帽訂麻匹,謂之「披麻」;腰束茼繩拖地,謂之「攔腰繩」;赤足穿草鞋,手執柳木哀杖,哀杖裹以指魂紙。兒媳披髮,頂褡頭,束腰繩,穿草鞋。

女兒戴孝同兒媳。侄輩戴平角孝帽,孫輩戴「柿花」孝帽。弔客中閨女婿、侄婿束孝帶,戴平角孝帽;孫婿、外孫婿束孝帶,戴「柿花」帽;其餘一律戴平角孝帽。

(5)送湯當地叫「潑湯」。臨沭地方人死之後,一般三日而葬。葬前,每日早、午、晚三次送湯。

初次送湯之前,要為死者舉行「報廟」、「指路」儀式,到土地廟向淨王爺報到,並予以指引路線。送湯時,孝男孝女分開進行。男由長子帶領;女由長媳帶領,並由長媳提湯壺。

孝男孝女送湯時必須痛哭,哭的越痛越顯孝道;不哭則顯對死者無感情,不孝。每次送湯,除喪家男女跪拜致哀外,弔客也要行跪禮弔祭,喪家兒女們陪祭。(6)報喪此地叫「對信」。

出殯前一日早,主事人把應前來參加弔喪親戚的名單,分路排好,由數人分頭通知各地親戚,對信的人手持白布條,向每一親戚說明死者姓名、接待弔客的時間,出殯的日期。親戚按通知前往弔喪,俗稱「弔紙」.(7)請靈與送靈夫婦二人如有一人已死亡,出殯的前一日晚應對先死者舉行請靈儀式。

事先寫好所請靈魂的牌位,再寫一張請靈文,孝子們到巷口或郊外,主事人唸完請靈文,焚燒了,行禮畢返家。即將死者之靈請回家。先死者便與後死者在家共席享祭。

這也是喪家孝子賢孫們對先逝父或母的一種紀念方式。殯日早天明時,再將先逝者的靈魂送走,曰「送靈」。因為後死者隨之也要歸塋。

(8)辭靈 殯日午後,將死者靈魂自家中送走的一道儀式。由喪家孝男孝女同弔客一同進行。(9)送盤纏這是活人為死人即將歸於另一個世界的時候,送上吃、穿、花、用等物。

這些用物除了燒紙之外,就是紙紮的牛、馬、轎、車及金庫、銀庫、童男童女等。隨同祭奠儀式一併燒之,禮即告成。(10)出殯辭完靈,送完盤纏之後,緊接著就是出殯,當地又叫「拉棺」。

拉棺儀式與辭靈、送盤纏儀式相比反倒簡單。接棺前,孝子們先要跪拜放棺材的木架或拉棺材的車輛,叫做「拜架子」或「拜車」,以祈求死者歸塋的路上平安。此後即將棺材抬出院外的路上,孝男孝女泣跪於棺前,在棺材起行的一霎那,主事者將「老盆」放在長子頭上繞一圈摔碎,謂之「摔老盆」。

然後由莊鄰們組成的槓子隊抬棺入墓,或由汽車、拖拉機拉棺入墓。這時幫忙的莊鄰則分別拿著钁、杴、小車等用具,去墳地為死者添土埋墳。出殯時,孝男們及主要男性親屬應送到墓地,直到棺材入土儀式完成方回。

(11)守靈據傳說,人死後,雖出殯,五七之內靈魂不離靈屋,因而應當守靈。守靈者是死者的兒孫及侄子們。他們在靈屋睡草鋪,與亡者共眠,以免亡者寂寞。

守靈一月零五天。(12)瞧墳 新葬後,頭三日,每晚兒孫們要到墳上看望,謂之「瞧墳」。瞧墳是生者安慰死者,也隱含護墳防盜防破壞之意。

(13)上墳 葬後三日上「三日墳」,七日上「頭七墳」,逢第二個七日上「二七墳」。此地風俗,逢七上墳至五七而止。 在逢七必上的五次上墳中,如果死者有幾個男孩,幾七墳就可不上。

因為據說死者兒子的數目與逢七上墳的次數犯忌。這其中,五七墳最被看重。出殯之日,喪主要出五七祭日告示,說明五七祭日的具體日期,誠邀親戚朋友光臨。

五七墳祭日,凡重要親戚朋友都要前來參加祭弔儀式。儀式放在午後,中午要盛宴接待參與弔祭的賓客。對一個死者,上完五七墳後,逢百日上百日墳,逢一年整上「週年墳」,逢三年上「三年周」,滿十年前在第九個年頭上「十年周」。

民間的喪葬習俗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的,內中有封建迷信的一面,但深深寓含了人類後生者對先逝者的親情、友情、關愛和追念。死者已矣,萬事不知,生者難忘,便以自己的心靈之路對待死者。燒七燒七即「過七」,從老人死亡之日算起,每七天作一個祭奠的日期,稱作「燒七」。

第一個七天叫「頭七」,第二個七天叫「二七」,以此類推,直到七七四十九天的最後一天稱為「盡七」。燒七時,孝子們要到墓前焚燒冥紙冥錢,慟哭一場,以示哀悼。此為小祭。

百期 死者亡故後100天,孝子要上墳燒化冥紙冥錢,或將死者亡靈請回家中祭奠。此亦為小祭,也稱「百日」。週年週年分頭週年、二週年和三週年。

頭週年、二週年皆為小祭,只是頭週年規模稍大一些,但均只限於本家和出嫁的女兒等極近的親屬之間。屆時,主家將亡靈請回家中,設立靈位,焚化紙錢,以表紀念。三週年最為隆重,一般都要過大事,搭設祭棚,請鼓樂手、陰陽班子打醮唸經、呈獻紙活、花圈等。

舊時,家中有長者亡故時,子孫三年內不準身著綵衣,不行娛樂,不能酗酒,不許歡笑,表示有重孝在身,待三年孝滿後方可恢復正常。現時,除三年內本家不貼紅對聯外,其他多不甚講究。

給過世老人燒五七,早上好,還是下午好

不知道你們當地的風俗習慣是什麼,可以問問當地的老年人為好。我們這裡都是下午。這種事情看地方習俗,各地習俗不一樣。有的地方是太陽落山後才可以燒,早上與白天不能燒。各地的講究不一樣,應該按照地方習俗來辦。一般都是下午燒比較好。給去世的人燒五七有什麼講究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不同的親屬關係也不同!...

為什麼清明要燒紙錢給過世的親人?能收到的話?太太太爺都可燒那輪迴又是乍回事?他們不能輪迴嗎

就是風俗習慣,流傳下來對親人的一種哀思,現代年輕人越來越不看重這些了,到墓前送花祭拜下就可以了,不用非燒紙,空氣弄得一點都不好。因為能讓他們有錢的話,應該能說是怎麼回事,你可以看看你些什麼那些什麼鬼怪故事一年能行 這個是習俗好吧。死是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記得你的時候你才算死去。所以有人記得他就不算死...

祭祖之日若陰天能燒紙嗎,陰天給去世的親人燒紙可以嗎?

能。拓展 寫袱子 也難嘆 做篇欲歌你們看 別看做 小事情 忙時請人搞不贏 還須要 自己懂 省時方便又輕鬆 眾鄉親 須記著 隨寫隨用全是合 燒與父 故顯考 顯妣孝男人人曉 燒與祖 故祖考 下稱孝孫要記倒 故曾祖 孝層孫 燒與祖考的父親 故高祖 孝玄孫 燒與曾祖的父親 故天祖 孝來孫 又是高祖的父親 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