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古琴的發展歷史

2021-03-04 03:15:57 字數 5097 閱讀 5248

1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古琴bai的發展歷史可以分du為三個階段

zhi。

第一階段是出土文物階段,古琴dao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版制式,處於雛形階權段,所以有九絃琴、十絃琴、七絃琴的出現,外觀也不具相同。

第二階段是古琴發展的轉型期——魏晉竹林七賢時代,古琴已經有固定的七根琴絃、十三徽,正如嵇康所說,「弦以園客之絲,徽以鐘山之玉。」把鐘山的美玉放在古琴上作為琴徽使用。在這種情況下古琴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古琴的外觀造型、共鳴腔結構、琴絃數量等,均和2023年以後的當代古琴幾乎一致。唯一的缺憾為當時尚不具備裱布、灰胎的大漆工藝。因此,無法將實物古琴流傳到當代。

我們只能通過當時的繪畫,看到當時的古琴。例如:東晉的顧愷之《斫琴圖》、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校書圖》等。

與此同時,在這個時代也留下了很多琴曲,以及圍繞琴曲的一些悲壯的故事。

第三階段是唐代,古琴的成熟發展階段。當代製作古琴的所有工藝,都是源自唐代的工藝。

古琴的發展歷史

2樓:弱肉強食本質

古籍記載琴的創制與中華文明之初的帝王有關,《琴操》載:「伏羲作琴。」[5] 《琴當序》中記載:

「伏羲之琴,一弦,長七尺二寸。」[6] 漢代桓譚《新論》中記載:「神農之琴,以純絲做弦,刻桐木為琴。

至五帝時,始改為八尺六寸。虞舜改為五絃,文王武王改為七絃。」[1]

關於琴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詩經》,周朝時,古琴除用於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外,也盛興於民間,《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詩經·小雅·常棣》: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詩經·小雅·鼓鍾》:「鼓鍾欽欽,鼓瑟鼓琴」;《詩經·小雅·甫田》:「琴瑟擊鼓,以御田祖」;《詩經·鄘風·定之方中》:

「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詩經·鄭風·女曰雞鳴》:「琴瑟在御,莫不靜好」;這說明古琴至少在周朝,便是一件在民間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愛的樂器,在古代人們的認知度是相當廣泛的。[4]

古琴(3張)

先秦西周時的鐘儀是現存記載中最早的一位專業琴人。[8] 據史料記載春秋時諸侯宮廷中都有琴家,且大多以「師「為氏,如師曠、師文、師襄和師涓等。史載他們都有高超的琴藝。

而在先秦時期琴被用於伴奏和演唱,稱為「絃歌」。在《詩經》等文學作品中也有大量關於琴的記載,戰國時期隨著**的發展,琴樂也得到了很大地發展和普及,從而湧現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與鍾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精典千古傳誦。琴作為主要的樂器,被士人賦予禮制修心養性的功能和審美,所謂「君子之近琴瑟,此儀節也,非以慆心也」和「士不故不撤琴瑟」。

儒學創始人孔子對琴十分推崇,能彈琴唱詩經三百首,還曾向師襄學琴,成為後世士人典範。後世有《孔子讀易》和《泣顏回》兩琴曲。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師曠、列子、伯牙、雍門周、孔子等。

中國古代有「四大名琴」之說,分別是齊桓公的「號鍾」、楚莊王的「繞樑」、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

兩漢中國古代十大名琴(10張)

琴的型制於東漢晚期確定。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漢初七絃琴結構簡單,音箱較小,共鳴聲小,尾部為實木,面板無徽位。東漢至魏晉時期,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

蔡邕所著《琴操》是現存介紹早期琴曲最為豐富而詳盡的專注,原書已佚,經後人輯錄成書,還作有琴曲5首,合稱「蔡氏五弄」;又傳他曾用灶餘焦木製成著名的「焦尾琴」。《胡笳十八拍》相傳為蔡邕女兒蔡琰作,實則《大胡笳》和《小胡笳》皆為唐人借題所作。 此外還有劉向所著《說苑·琴錄》,揚雄所著《琴清英》。

琴曲《廣陵散》也在此時廣為流傳。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司馬相如和桓譚等。而已知最古老的成文琴指法樂譜可追溯到漢朝。

魏晉戰亂和紛爭的魏晉時期,士族階層出現大量不依附於朝廷的文人琴人,如「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等,琴風盛行,他們不僅彈奏,而且創作大量琴曲。嵇康的《長清》、《短清》、《長側》和《短側》4首,合稱「嵇氏四弄」,現存同名琴譜載於明代琴譜,可能並非原作;還著有《琴賦》、《聲無哀樂論》等。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阮瑀、嵇康、阮籍、阮咸和阮瞻等。

南北朝南北朝時期,君主和士人都愛好**和文學,文人愛琴解音,風氣極盛;由於士族門閥制度對文人的限制,使得很多文人憤世嫉俗以琴書自娛。期間出現了最早的文字譜,南朝隱士丘明有文字譜《碣石調·幽蘭》。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戴顒、宗炳和柳惲等。

隋唐隋唐時期流行燕樂歌舞,而琴風稍落。董庭蘭擅彈《胡笳》等曲,流傳作品有《頤真》;期間新作琴曲有《風雷引》、《昭君怨》、《離騷》、《陽關三疊》和《漁歌調》等,斫琴在唐朝也有巨大的發展,如四川雷氏家族所斫的「九霄環佩」為傳世名琴,唐琴在歷代都被視為稀世之寶。唐代減字譜逐漸成熟,成為了記錄琴**主要譜式。

初唐時琴也傳到朝鮮和日本。期間著名琴人還有李白、白居易、韓愈、趙耶利、薛易簡、陳康士和陳拙等。

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渾圓。現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龍池、鳳沼的面板上貼有兩塊小桐木,作為假納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採用這種方法。唐琴的斷紋以蛇腹斷為多,也有冰紋斷、流水斷等。

其表面漆灰則有墨、慄殼色兩種,有硃紅漆者皆為後人修補時所加,灰胎皆為純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兩側直至面板邊際,以防止上下板開膠。這些琴的邊長皆在120至125釐米之間。

宋元由於宋朝行使抑武揚文的政策,自宋太宗起,兩宋期間自帝王至朝野上下都十分好琴,無不以能琴為榮,達到歷代好琴的頂峰。宋元時期,琴開始出現明確的流派傳承。第1個古琴流派浙派出現於南宋晚期,代表琴家有郭沔等。

南宋姜夔作琴歌《古怨》,是現存最早的琴歌。期間著名琴人有范仲淹、歐陽修、蘇軾、夷中、知白、義海、則全、倪雲林、耶律楚材和苗實等。宋季金元時期,琴已在契丹族、女真族、蒙古貴族的文人間廣為流傳。

宋代的古琴發生變化,全長128釐米,肩寬25釐米,琴身扁而長大,尺寸大於傳世唐琴。為北宋琴主要風格之一。南宋,除仿古之作外,體形則逐漸扁平狹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聳而狹之狀,為南宋制琴的主要風格。

宋人制琴以桐面梓底或鬆杉面底為主要制琴材料。斷紋有蛇腹斷、冰紋斷、流水斷等,牛毛斷則鮮見。灰胎仍以鹿角灰為主,也有用麻布打底者,但不多見。

北宋晚期還出現了八寶灰(即將金銀珠翠珊瑚等碾碎混入鹿角灰共用)的用法。宋代是唐以後制琴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官方甚至設局制琴,即所謂「官琴」。

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間的過渡期製品,由於歷時比較短,現存的實物也比較少。

明清明清時期,流派紛呈,大量刊印琴譜,現存第一部減字譜《神奇祕譜》儲存了眾多古曲。清朝後期,琴藝術相對衰落。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汪芝、蔣克謙、楊掄、嚴澄、徐常遇和乾隆等。[9]

明代造琴之多盛況空前,不論皇帝親王還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其宗室制琴就有寧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四王之中惟潞王造琴最多,製作始於崇禎年間,據傳達四五百張之多,且式樣尺寸一致,均按年份次序編號刻款於腹內;琴背刻有琴名「中和」,敬一主人題 「仰長江水」詩文以及「潞國世傳」大印一方,皆用八寶漆灰。

近代清末至2023年代,全國能琴者約100餘人。2023年代在蘇州、上海一帶成立的今虞琴社以及編印的《今虞》琴刊是當時惟一的盛事。2023年代至2023年代間,查阜西帶領調查小組在中國琴人聚集的地區進行了普查,造訪多位琴人,收集文字及錄音資料,整理出版《存見古琴曲譜輯覽》、《琴曲整合》等書,為古琴藝術的復興奠定了基礎。

唐健垣編有《琴府》一書,其中一冊涵蓋了20世紀70年代港澳臺的琴人的狀態。古琴逐漸納入**專業教育體系,管平湖、查阜西、吳景略、顧梅羹、張子謙、衛仲樂等在北京、上海等地研究、傳授琴藝。琴家們除了恢復古曲之外,也嘗試創作新曲。

**時琴隨文人出洋而流傳到東南亞和歐美澳洲,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後大規模華人在海外的情況下,迄今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荷蘭和瑞典等都有琴師和琴社。

現代由於古琴及其所象徵傳文化思想的式微,2023年11月7日,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第2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23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古琴列入第1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劃分在「民間**」類,編號ⅱ—34。[10]

古琴的發展歷程是怎麼樣的?

3樓:匿名使用者

現代後期:大量新琴曲的創作,古琴**交響化,專業作曲家加入古琴創作行列。

4樓:饕餮

開始是一種祭祀用的樂器,後來變成一種修身養性的樂器。

簡述中國古琴發展史

5樓:暮夏淺眠

琴的**無從稽考,不過中華古代文明之初的各個氏族領袖都與琴的創始傳說有關,如伏羲造琴、神農造琴、唐堯造琴、黃帝造琴和虞舜造琴等傳說,但無考古支援,應為附會之說。甲骨文中迄今沒發現有『琴』字,最早的文字記錄為周朝初期古銅器上刻的古文。

西周時的鐘儀是現存記載中最早的一位專業琴人。據史料記載春秋時諸侯宮廷中都有琴家,且大多以「師」為氏,如師曠、師文、師襄和師涓等。

史載他們都有高超的琴藝。而在先秦時期琴被用於伴奏和演唱,稱為「絃歌」。在《詩經》等文學作品中也有大量關於琴的記載,可見當時琴已有較豐富的表現力。

琴的型制於東漢晚期確定。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漢初七絃琴結構簡單,音箱較小,共鳴聲小,尾部為實木,面板無徽位。東漢至魏晉時期,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

戰亂和紛爭的魏晉時期,士族階層出現大量不依附於朝廷的文人琴人,如「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等,琴風盛行,他們不僅彈奏,而且創作大量琴曲。

南北朝時期,君主和士人都愛好**和文學,文人愛琴解音,風氣極盛;由於士族門閥制度對文人的限制,使得很多文人憤世嫉俗以琴書自娛。現存最早的文字譜出於此代,即南北朝隱士丘明的《碣石調·幽蘭》。

隋唐時期流行燕樂歌舞,而琴風稍落。董庭蘭擅彈《胡笳》等曲,流傳作品有《頤真》;期間新作琴曲有《風雷引》、《昭君怨》、《離騷》、《陽關三疊》和《漁歌調》等,斫琴在唐朝也有巨大的發展。

隋唐時期流行燕樂歌舞,而琴風稍落。董庭蘭擅彈《胡笳》等曲,流傳作品有《頤真》;期間新作琴曲有《風雷引》、《昭君怨》、《離騷》、《陽關三疊》和《漁歌調》等,斫琴在唐朝也有巨大的發展。

明朝琴學發展到頂峰,流派紛呈,大量刊印琴譜,這些曲譜中儲存了眾多古曲。明朝很多皇室也很參與其中,其中明成祖曾敕撰《大明永樂琴書整合》,寧王朱權撰現存最早的刊印減字譜《神奇祕譜》, 徽王朱厚爝撰《風宣玄品》。

清末至2023年代,全國能琴者約100餘人。2023年代在蘇州、上海一帶成立的今虞琴社以及次年編印的《今虞》琴刊是當時惟一的盛事。

**時琴隨文人出洋而流傳到東南亞和歐美澳洲,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後大規模華人在海外的情況下,迄今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荷蘭和瑞典等都有琴師和琴社。

2023年11月7日,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第2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23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古琴列入第1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劃分在「民間**」類,編號ⅱ—34。

古琴如何考級,古琴是如何考級的?

1 古琴考級分為十個等級,從一級曲目到十級曲目,一般情況下不鼓勵跳級,應該循序漸進。但確實彈得好的琴友,第一次考試也可直接跳級,跳級時除需要彈奏本級 或一首本級,一首高於本級 曲目兩首以外,還得加彈一首上一級曲目 或者比本級曲目更高階的曲子 2 詳細報名手續是 1 填寫報名表。2 交 三張 報名費 ...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古琴名家歷史上知名的古琴有哪些?

1,春秋時期,孔子 2,春秋時期,伯牙和子期 高山 流水 覓知音 3,東漢時期一代才女蔡文姬聽音辨情 4,晉魏時期,稽康 廣陵散 5,盛唐開元 天寶年間,琴師董庭蘭名震琴壇 6,東漢著名文學家 書法家 家蔡邕曾因創作有琴曲五首而久負盛名,他的女兒蔡琰 文姬 從小就有著驚人的 天賦。據說蔡邕彈琴時無意...

古琴拜師的問題,古琴拜師的問題

沒有什麼特別的流程,有學費,有一張古琴即可,古琴培訓 看你所在地區的物價,一般一百到兩百左右,一週一節課。你在哪個城市啊?一般學古琴拜師只要你找到了古琴老師談好了學費就可以。儀式禮節什麼的現在也沒有那麼講究了。當然基本的尊師重道是必要的哈。我想拜師學習製作古琴,這裡是古琴,不是古箏,可以去學習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