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絮無聲春墮淚,行雲有影月含羞,落絮無聲春墮淚,行雲有影月含羞東風臨夜冷於秋什麼意思

2021-03-04 02:14:54 字數 3927 閱讀 9799

1樓:匿名使用者

「落絮無聲春墮淚,行雲有影月含羞」出處:

《浣溪沙·門隔花深夢舊遊》

門隔花深夢舊遊。夕陽無語燕歸愁。玉纖香動小簾鉤。

落絮無聲春墮淚,行雲有影月含羞。東風臨夜冷於秋。

2樓:匿名使用者

門隔花深夢舊遊。夕陽無語燕歸愁。玉纖香動小簾鉤。

落絮無聲春墮淚,行雲有影月含羞。東風臨夜冷於秋。

浣溪沙·門隔花深夢舊遊

宋.吳文英

落絮無聲春墮淚,行雲有影月含羞.東風臨夜冷於秋 什麼意思

3樓:兩隻眼睛開大炮

《浣溪沙》  吳文英

門隔花深夢舊遊,夕陽無語燕歸愁,玉纖香動小簾鉤。

落絮無聲春墮淚,行雲有影月含羞,東風臨夜冷於秋。

譯文:夢中回到了當年熟悉的庭院,門前的花叢已經把大門遮蓋。夕陽西下,歸來的燕子默默無語,彷彿也帶著滿腹的愁怨。你抬起纖纖玉指摘下玉鉤,放下門簾。

柳絮飄落在地上無聲無息,彷彿是春雨把大地濡染。浮雲當空,月亮在雲朵間穿行,好像臉上帶著羞慚。夜間的東風吹來,令人感到比秋風還要淒寒。

4樓:帖晨枝慧穎

這是懷人感夢之詞,所懷所夢何人,難以查考。舊日情人,一度繾綣,而今離隔,欲見無由。思之深故形之於夢,不寫回憶舊遊如何,而寫所夢如何,已是深入了一層。

「門隔花深」,指所夢舊遊之地。當時花徑通幽,春意濃郁。不料我去尋訪她時,本擬歡聚,卻成話別。

為什麼要離別,詞中並未明說。時則斜照在庭,燕子方歸,也因同情人們離別之故,黯然無語,相對生愁。不寫人的傷別,而寫慘淡的自然環境,正是烘雲托月的妙筆。

前結「玉纖香動小簾鉤」,則已是二人即將分手的情景了。伊人纖手開簾,二人相偕出戶,彼此留戀,不忍分離。「造分攜而銜涕,感寂寞而傷神」(江淹《別賦》)。

下片就是深入刻畫這種離別的痛苦。

下片用的是興、比兼陳的藝術手法。「落絮無聲春墮淚」,這兼有兩個方面的形象,一是寫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柳永《雨霖鈴》),是寫離別時人的吞聲飲泣。但這略去了。

絮花在空中飄落,好像替人無聲墮淚,這是寫春的墮淚,而人即包含其中。「行雲有影月含羞」,和上句相同,也是一個形象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寫人,「別君時,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韋莊《女冠子》),是寫婦女言別時的形象,以手遮面,主要倒不是為了含羞,而是為了掩淚怕被人知,增加對方的悲傷。

二是寫自然,行雲遮月,地上便有影子,雲遮月是由於月含羞。劉熙載說:「詞之妙,莫妙於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

」(《藝概•詞曲概》)又說:「詞以不犯本位為高。」(同上)此詞「落絮」、「行雲」一聯就是「寄言」,就是「不犯本位」。

表面是寫自然,骨子裡是寫人。詞人把人的感情移入自然界的「落絮」與「行雲」,造成了人化的大自然。而大自然的「墮淚」與「含羞」,也正是表現了人的離別悲感的深度,那就是說二人離別,連大自然也深深感動了。

這兩句把離愁幻化成情天淚海,真乃廣深而又迷離的至美的藝術境界。「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杜甫《夢李白》)。這種黯然消魂、心折骨驚的離情,怎麼能忘懷呢!

有所思,故有所夢;有所夢,更有所思。無明無夜,度日如年,這刻骨相思是夠受的。

如此心情,如此環境,自然完全感覺不到一絲春意,所以臨夜的東風吹來,比蕭瑟淒冷的秋天還蕭瑟淒冷了。這是當日離別時的情景,也是夢中的情景。而且也是今日夢醒時的情景。

古人有暖然如春、悽然如秋的話,詞人因離愁的沉重,他的主觀感覺卻把它倒轉過來,語極警策。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浣溪沙》結句貴情餘言外,含蓄不盡,如吳夢窗之『東風臨夜冷於秋』,賀方回之『行雲可是渡江難』,皆耐人玩味。」薛道衡《奉和月夜聽軍樂應詔》詩:

「月冷疑秋夜」。韓偓《惜春》詩:「節過清明卻似秋。

」春天月夜風冷,是自然現象;加上人的悽寂,是心理現象,二者交織交融,就釀成了「東風臨夜冷於秋」的蕭瑟淒冷的景象,這種氣氛籠罩全篇,這是《浣溪沙》一詞在結構上得力的地方。

落絮無聲春綠淚,行雲有影月蘭羞。指什麼波色。

5樓:不夜的成市

出自南宋詩人吳文英的《浣溪沙》

門隔花深夢舊遊,夕陽無語燕歸愁。玉纖香動小簾鉤。

落絮無聲春墮淚,行雲有影月含羞。東風臨夜冷於秋。

賞析這首懷人感夢的詞,借夢寫情,更見情痴,寫得不落俗套。

「門隔花深」,指所夢舊遊之地。當時花徑通幽,春意盎然。詞人說:

不料我去尋訪她時,本擬歡聚,卻成話別。為什麼要離別,詞中沒有說明。「燕歸愁」,彷彿同情人們離別,黯然無語。

不寫人的傷別,而寫慘淡的情境,正是烘雲托月的妙筆。前結「玉纖香動小簾約,」則已是即將分手的情景了。伊人纖手分簾,二人相偕出戶,彼此留連,不忍分離。

「造分攜而銜涕,感寂寞而傷神」(江淹《別賦》)。下片是深入刻畫這種離別的痛苦。

下片是興、比並用的藝術手法。「落絮無聲春墮淚」,兼有兩個方面一形象,一是寫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柳永《雨霖鈴》),寫離別時的吞聲飲泣。這裡略去了。

絮花從空中飄落,好象替人無聲墮淚,這是寫春的墮淚,人亦包含其中。「行雲有影月含羞」,和上句相同,也是一個形象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寫人,「別君時,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韋莊《女冠子》),是寫婦女言別時的形象,以手掩面,主要倒不是含羞,而是為了掩淚,怕增加對方的悲傷。

同時也是寫自然,行雲遮月,地上便有云影,雲遮月襯出月含羞。劉熙載說:「詞之妙,莫妙於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

」(《藝概·詞曲概》)此詞「落絮」、「行雲」一聯正是「寄言」。表面是寫自然,其實是寫情。詞人把人的感情移入自然界的「落絮」「行雲」當中,造成了人化的然感自然。

而大自然的「墮淚」與「含羞」,也正表現了人的離別悲痛的深度,那說是說二人離別,連大自然也深深感動了。這兩句把離愁幻化成情天淚海,真乃廣深迷離的至美藝術境界。「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杜甫《夢李白》)。

這種黯然神傷心折骨驚的離情別緒,怎麼能忘懷呢!有所思,故有所夢;有所夢,更生思緒。無晝無夜,度日如年,這刻骨相思是夠受的。

如此心境,自然感覺不到一絲春意,所以臨夜東風吹來,比蕭瑟淒冷的秋風更不堪忍受了。這是當日離別的情景,也是夢中的情景,同樣也是此日夢醒時的情景。古人有暖然如春、悽然如秋的話,詞人因離愁的濃重,他的主觀感覺卻把它倒轉過來。

語極警策。

春夜風冷,是自然現象;加上人心悽寂,是心理現象,二者交織融會,釀成「東風臨夜冷於秋」的蕭瑟淒冷景象,而且這種氛圍籠罩全篇,此為《浣溪沙》一調在結構上的得力之處。

請幫忙解詩:落絮無聲春墮淚,畫舸亭亭夢蘭花! (順便問問蘭花最初是何色)

6樓:手機使用者

「落絮bai無聲春墮淚」出du

自宋朝吳文英《浣溪沙》zhi詞:「dao落絮無聲春墮淚,行雲內有影月容含羞」,是寫惜春、傷春的。

「畫舸亭亭夢蘭花」這一句意思很淺顯,但不知是什麼人狗尾續貂。

蘭花,屬蘭科,是單子葉植物,為多年生草本。高20一40釐米,根長筒狀。葉自莖

部簇生,線狀披針形,稍具革質,2至3片成一束。總狀花序,花被2輪,肉質狀,內輪

3瓣中,2瓣向上直立,下方一瓣脣形,向外反捲,上具紫紅色斑或無,雄蕊和花柱合

生成合蕊柱,花色由黃褐至淺黃,以不具褐色的純顏色者為貴異。萌果三角形,種極小。

蘭花通常分為中國蘭和洋蘭,中國蘭主要產於亞洲的**帶,主產於我國長江流域各

省山區、西南、華南和臺灣各地亦有分佈;洋蘭大多產在熱帶和**帶林區。

中國蘭在我國的栽培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極具觀賞價值:其葉鐵線長青,其花幽香清

遠,發乎自然,被人們稱為「第一香」、「國香」。

7樓:塵埃小沙

中國蘭花抄在園藝上是指原產於我國,有bai著悠du久栽培史的小花地生蘭屬植物zhi

,主要有春dao蘭、惠蘭、建蘭、墨蘭及寒蘭5種。與西方重視的洋蘭不同,它們沒有豔麗的外表,花色素雅,但卻芳香四溢,與東方文化相合,受到人們的喜愛。蘭花品種繁多,其實色彩也不會只是單一的,但是我還是喜歡淡淡的白色。